走进意象艺术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是沙画表演的,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告诉我这里面所画的形象如果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来区分的话,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种呢?好这节课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意象艺术,看看艺术家们是怎样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表达的。提到意象艺术,它与我们上节课学的具象艺术和下节课即将要学的抽象艺术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来来辨别一幅美术作品属于意象艺术呢?当然我们首先靠我们的眼睛来看,可有时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要根据一定的历史时期来推断它,我们说具象艺术是什么时期开始的,我们上节课讲了具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那么从什么时期开始我们人类就已经开始描写客观世界了呢?是不是在旧石器时代啊,那个时候人们就开始记录他们狩猎的场景了,在打猎前或后便会把人兽搏斗的场面或是一些牲畜画在墙上,这不就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真实反映吗所以说,早在旧石器时代具象艺术就已经诞生了,并且随着人们技术的提高画的越来越像。那么,意象艺术又是什么时间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呢?我们说在文艺复兴之后我们人类又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着我们进入了电器时代)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吧,是什么时间呢?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特征,然而照明术的发明使具象艺术被照相机所取代,绘画必然另谋其路,随着书本华的唯我主义本体论,而后尼采、佛罗伊德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全面分析和揭示。进而使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复制,而是主观世界的表达,就在这时我们的意象艺术诞生了。而后又发展出了抽象艺术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艺术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这节课所讲的就是这一段时期内的大师们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让我们透过大师来进一步了解意象艺术。我们先来对比着图片看一下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究竟有哪些差别,看这幅蒙克的《马拉之死》和这一幅达维特的《马拉之死》,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幅作品带给你什么样不同的感受吗?画的是同一题材却用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再来看一下这幅《耶稣受难地》和这一幅作品,同学们用心去体会,是不是意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是那么拘谨,运用了变形、夸张或者是强调等手法,感觉更自由、更随意一些呢,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对于同一题材它们表现的更强烈,情感抒发的更到位,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两幅意象艺术作品,带给我们一种很阴冷、很压抑、很恐怖,似乎是有一种从心口产生的很憋、很闷,喘不过气的感觉呢?那么,对比着具象艺术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意象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呢?所谓意象从字面理解,即“意欲之象”、“意念之象”或者说是“主观之象”,就是艺术家所感觉到的或想要表达的事物的样子,它不像具象艺术那样强调真实的再现客观现实,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当然也会对艺术形象进行变形、夸张或重组等。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幅《圣维克多山》和它的实景照片,加深我们对意象艺术概念的理解,大家说如果是具象艺术应该不会画成这个样子吧,艺术家明显的进行了变形和夸张,把自己的想法掺杂了进来,从而产生了这样的美术作品。我们理解了意象艺术的概念,那么,对于课本上的第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我们能解释通了吗,就拿这幅《呐喊》来说吧,找位同学来说说为什么它的形象如此怪异呢?也就是说,这位画家有着这样的经历,他才把形象夸张成这样,就像画家自己说的那样,他的作品都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才画出来的,他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他所表达的只是有关他自己的忧虑和不安,只是他自身情感的一种宣泄。我们再来看一下他这幅《绝望》和《呐喊》很像是吧,还有这幅《过世的母亲》了解了他的经历也就明白了他为什么把画面处理成这样了,他的作品给我们最多的感受是就是压抑、悲惨,在色彩的运用上让读者有一种绝望和紧张的感觉。我们再来看几幅色彩不那么紧张的作品,马蒂斯的《舞蹈》(1909——1910年)描绘了五个携手饶圈的女性人体,朴实而具有幻想深度,这幅画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