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人教实验版【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峰峦(luán)绫纱(líng)弥漫(mí)冰雹(báo)一霎间(shà)粼波(lín)晕(yùn)虹(jiàng)(2)多音字辨析(3)形似字区别(4)解词预兆——预先露出来的迹象。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重点难点讲解】(1)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第2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和语段的结构可以看出:第1段概述了云的变化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分2个方面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对天气的影响,这是承上;同时第2段又是后面3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第4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这是启下。(2)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还有一些谚语,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云的变化和天气的关系。它把抽象的科普知识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描摹介绍,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由此启发同学们写作说明文运用语言的方法及技巧。例如“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寓准确于生动中,是本文的特点。准确,是语言的基本要求。结尾说“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同时还指出“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前文的“往往”、“常常”、“一般”、“可能”等词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本文的语言是生动形象的,作者运用比喻和描写,勾画出千姿百态的云,可从中得到识别天气的知识。如文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谚语来说明知识显得准确、生动、简洁。【课文背景知识】朱泳,当代语文学家,生平不详。(1)相关资料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方便人们判断。所以为了享受快乐的户外生活,我们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2)语文知识说明文要想说清楚事物的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还要研究说明方法。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例如:本文为了说清楚云的形态变化对天气的影响采用了许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就把云写得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这些方法时,要适应文章的内容,同时又要看读者对象。就是说,写说明文同写别种体裁的文章一样,既要掌握一些方法,又不能被方法束缚住,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第二部分(2~5段),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三部分(第6段),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四部分(第7段),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2)中心意思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3)写作特点①层次清楚,有纲有目②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③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④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课文写作特色】1.准确、生动的语言。2.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课本习题提示】一、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列表如下:二、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三、这两题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答案,略。【同步达纲练习】(1)选出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A.大雨倾盆顷刻倾销B.绫纱棱角棱镜C.日晕月晕晕车D.峰峦层峦叠障留恋(2)给下面句子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