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岳阳楼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本周教学内容:复习《岳阳楼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岳阳楼记》中的几段文字,然后答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写出与画线句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2、文中加线字“进”指的是,“退”指的是。3、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文中所说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有什么不同?5、把下面的话译成现代汉语。(1)前人之述备矣。(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微斯人,吾谁与归?6、下列画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好景色)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雄伟景象)也C.然则(然而)北通巫峡D.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7、末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8、文中不详尽描述“岳阳楼之大观”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9、选择对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反面表达古仁人的襟怀磊落、豁达。B.“进亦忧”呼应上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出作者忠君的思想。D.“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志向坚定不移。10、选文出自文章《》,作者是。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1)迁客骚人:(2)而或长烟一空:(3)或异二者之为:(4)若夫:(5)霏霏:(6)冥冥:(7)景:(8)薄:(9)郁郁:(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1)或异二者之为(12)先天下之忧而忧12、填课文原句(1)文中作者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2)文中表现作者阔大胸怀的句子是:□□□□,□□□□。13、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请列举我国现代具有作者这种思想的人。14、一、二两段文字描写从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色,其写法和景物有哪些特点?15、作者写一阴一晴两个场景的意图是什么?16、作者认为“古仁人”跟“迁客骚人”对自然景物变化的感受是不同的,“古仁人”的感受是什么?17、“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还是虚写?18、文中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9、文中的“古仁人”指的是:,“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二者”指的是,“二者之为”是指的两种心情。20、比较“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异在何处。(简答)答:答案:1.…其喜洋洋者矣2.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此文是先苦后乐,《醉》与民同乐,此文境界更高5.(1)前人的叙述已经很详细了。(2)早晨阳光灿烂,傍晚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3)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4)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一块璧玉。(5)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6)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6.C7.议论;点明主旨8.前人之述备矣9.D10.岳阳楼记;范仲淹11.(1)诗人;(2)有时候;(3)可能/心理活动(4)像那(5)雨繁密的样子(6)天色昏暗(7)日光(8)迫近(9)形容香气很浓(10)曾经(11)可能(12)在……之前12.(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3.点明主旨,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先苦后乐,先公后私的政治理想。14.用大量的骈句,景物形成对比,情景交融。15.写出迁客骚人的喜悲心情,为下文与古仁人对比作铺垫。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7.虚写18.与古仁人对比,突出古仁人的胸襟抱负。19.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