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讲解与训练(四十一)参与政治生活一、复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作用;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学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利。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宪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守法。二、重点问题分析我国是人民当家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权力机关产生其它国家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法使行使职权。因此,从国家的角度,本课重点应把握依法治国中依法行政的意义,明确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从公民的角度,重点应把握如何学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并联系日常生活,知道如何进行维权。三、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2008年3月5日至1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议和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重要报告,选举和决定了国家机构新一届领导人。这表明在我国(C)A、公民是国家的主人B、人民直接管理国家C、人民是国家的主人D、公民享有广泛权利2、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出现了三位分别来自广东、上海、重庆的农民工代表。农民工走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参与讨论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这说明(C)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每个公民都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③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08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我国保证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4、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物权法》从起草到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历经8次会议,100多次修改。该法规定:“国家的、集体的和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物权法》的制定过程及规定表明(C)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和社会的主人②人民群众可直接参与立法,制定法律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④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2006年9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向媒体通报说,甘肃省徽县水阳乡群众血铅超标和湖南省岳阳县饮用水源砷超标事件,是两起典型的由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严重失职、渎职而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环境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应严厉追究当地政府及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这告诉人们(C)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B、有法不依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能否严格依法行政意义重大D、环境污染事故的根源在于政府的行政不作为6、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这句话说明了(A)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C、宪法包含着普通法法律D、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7、公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建言献策,是在依法行使公民享有的(C)①建议权②言论自由权③选举权④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实行依法治国就要(A)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③崇尚人治和法治相结合④依法行政,管理活动依法进行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9、2007年12月4日是第七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2007年也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十周年。依法治国是(A)①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②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③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④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0、2008年6月1日起,由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