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声的世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声音是由①�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②�.2.声音的传播:(1)条件(Ⅰ)声音的传播需要③�;(Ⅱ)④�不能传声.(2)声速(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⑤�.(Ⅱ)常温时,空气中的声速约为⑥�.(Ⅲ)一般情况下,υ气体⑦�,υ液体⑧�υ固体.二、声音的分类乐音的三要素音调:�,由�决定.响度:�,由�决定.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噪声减弱的途径:①�;②�;③�.三、超声与次声超声特点:�.次声特点:�.图3-1例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长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剖析:发声体都在振动.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觉察,可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或用丝线悬吊轻质小球靠近音叉,这样通过溅起的水花或轻质小球的跳动,反映出音叉的振动,即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答案:B例2(2015·菏泽)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思路导引:此类题目要求判断不同说法的正误。需逐一分析,切忌“先入为主”和“经验主义”,A项考查声音的产生,B项考查噪声的防治,C、D项考查声音的传播,弄清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逐一排除,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剖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A正确;声障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B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水中传播而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错,故选A。C错;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答案A5一、填空题1.(2015·东营)“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图3-22.(2014·徐州)如图3-2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发出声音,声音通过�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3.(2014·广安)我市为迎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我们用�为单位为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减弱噪声.图3-34.(2014·黄冈)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传到人耳.如图所示,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镜.二、选择题1.(2015·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乙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的关系C.丙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丁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3.(2014·广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电磁波的一种B.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声音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4.(2015·潍坊)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我市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创建宜居文明城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中主要用于降低噪声污染的是()A.修建人工湖和湿地公园B.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C.高楼大厦减少使用玻璃幕墙D.市区道路设置禁止汽车鸣笛标志65.(2015·济南)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这里的“声音大一点”的指的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音色D.频率6.(2015·泰安)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A.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B.学业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7.(2014·临沂)对于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