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2.能力培养目标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3.德育渗透目标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教学难点】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2.举例法3.小组讨论法【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初中课文导入,师生齐背《五柳先生传》节选,那这位不知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上古葛天氏时候的百姓是谁呢?这样悠然,这样自得。今天我们就走近陶渊明,看看他是怎样走上这条幸福之路的。答案就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去来兮辞》。领诵展示幻灯片背诵《五柳先生传》生答:陶渊明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陶渊明归隐的心志二、解题1.背景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据萧统《陶渊明传》载,时郡中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2.题解归去来兮辞是回去吧的意思,归是回去,来是助词无义,兮是语气助词,辞是一种文体。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展示幻灯片看图片更深入的了解陶渊明及其守志归隐思想的来源2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2.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出示生字词惆怅chóuchànɡ:失意状。谏:劝止使改正。飏yánɡ:舟慢行状。熹xī微:微明,天未大亮。衡宇:简陋的房子。樽zūn:盛酒器。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庭柯kē:院中树木。容膝:指简陋的居室。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岫xiù:山洞。翳翳yì:阴暗的样子。盘桓huán:徘徊不去。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的样子。皋ɡāo:高敞之地。乘化: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3.学生自由诵读。四、研读课文1.自由诵读序文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小组探讨)明确: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2.男生读第一段A.朗读指导: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展示幻灯片展示幻灯片范读课文指导诵读看图片回忆辞的常识看图片听课文学生自由诵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