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几个问题和大家讨论1、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要求怎样把握,特别对“小数的意义”的认识到什么程度?2、在没有讲小数的计数单位和小数数位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小数加减的算理算法?一、教学内容1、教材的内容结构本单元教材分为两个小节: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和2个练习。认识简单的小数:P88生活中的小数和小数的读法例1认识具体的小数的含义和小数的写法例2小数大小的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例3一位小数的加法例4一位小数的减法练习二十一第3~5题都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第5题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成绩分别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的名次,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楚表示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名次就越靠前,而表示跑步成绩的秒数越小,成绩就越好。如果学生不注意审题就很容易搞错。第6题要求学生到商店了解指定商品的价钱,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旨在促进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小数。第9、10题都是比较小数大小的综合练习,区别在于第10题要求学生先提出问题再作比较。通过练习,能使学生看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进行环保教育。练习二十二第2题“各买一本10元够不够”?可以估算,把6.8元看成7元,加上3元多,得到10元多,所以10元不够。如果学生精确计算6.8元+3.4元=10.2元,10元不够,也是可以的。第5题要帮助学生弄清题意,10千米以内1元,是指坐10站或10站以内都只要1元。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5元。学生还没学小数乘法,这里可用连加计算,由于数据比较简单,如果有学生列出算式1+0.5×3,并口算出结果,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第6题将条形统计图与小数加减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图列式计算。2、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第一学段目标关于数学思考的第一条目标是“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很多小数,在商店里,在一些标识牌上等等。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材也出现过很多小数形式的商品的价签:(P54.6)知道一件衣服18.00元表示18元;一听饮料2.40元表示2元4角;也会算买一件衣服和一听饮料共用()元()角。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对于小数的生活经验,以及万以内的整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分数加减法、常用的计量单位等知识基础上来学习的。同时,学习这部分内容,一方面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还为将来四年级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因此本单元教材承上启下。承前本单元启后生活经验万以内的整数的知识和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加减法常用的计量单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比较大小小数点位移规律小数和复名数小数加减法等在本单元各部分知识中,对小数具体含义的理解是重点和基础。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背景中的具体事物,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会认、会读、会写一位和两位小数。会比较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2.通过探究简单小数比大小和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使学生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内容体会小数加减的算理,会正确计算。难点:对小数具体含义的理解。四、教学建议1、准确把握“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以前教过中年级数学的老师都知道,小数的相关知识包括加减法计算,一直都是一次学完。把“小数”的知识分成两段来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四年级系统学习,是本套教材编排的一个特点。主要依据《课标》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从教参提出的教学要求中,我们发现,反复强调“结合具体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和感知过很多的小数。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也学习过小数与含有“元、角”的复名数的改写。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不要脱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不要脱离具体的钱数、具体的长度等等,不要抽象概括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