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短文两篇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本周教学内容:《短文两篇》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短文两篇》学习任务:1.扫清语言障碍,熟读成诵,摘录名言警句。2.学习读书方法。3.体会语言的特点。简介作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实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少年时代已才华出众,12岁进剑桥大学。1596年受聘为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后因受牵连蒙冤而脱离政治生涯。其后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写出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被黑格尔赞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1626年他在进行一次科学实验时,受寒致病,不治身亡。代表作有《培根论人生》。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有作品集《燕山夜话》。马南邨是笔名,他原名是邓拓。作者轶事:1621年,培根由于一次宫廷阴谋的牵连被指控贪污受贿。不久高级法庭对他作出有罪判决,并将他逐出朝廷,永不起用。对于此案,培根承认自己确曾收受礼物,但不承认自己由于接受馈赠而枉法。他认为自己“是50年里英国最最公正的法官之一”,同时又认为对他的审判是“两百年来英国国会中一次最公正的审判。”培根这番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他用这种矛盾的陈述暗示了当时英国宫廷中贿赂成风的腐败政治情况。在此案结束后,培根即脱离政治生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词语积累:藻饰:华丽的辞藻修饰。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去寻找疵点。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或说话枯燥无味。不求甚解: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默读课文,谈谈课文中的哪些语言使你感触最深?比如:“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从头读到尾的。要读的书太多了,需要根据书的价值来判断如何去读。但这就要求我们起码能够鉴别书的价值,这需要“眼光”,而“眼光”的有无靠知识的积累。再如:“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句话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如何阅读文言文,如何阅读经典著作。比如,阅读文言文,开始可能会读不懂,但是如果你继续读下去,有时前面的内容就明白了。再比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读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感悟,但当后来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挫折要放弃时,联想到保尔的坚强与执著,真正理解了保尔的精神的高尚、品质的可贵,也更提高了读名著的兴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缜密的特点。2.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3.感受作者深邃的思想。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3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悲观的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以鼓舞民族的自信心。作者轶事: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上海各界人民敬献写有“民族魂”的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中共中央从延安发去唁电,谨表哀悼。当鲁迅的遗体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