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已有认识与实验试题情境冲突解决方案高考情况分析实验题是全国高考试卷必考题,每年占分14-15分,其中涉及到新情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试题中:14年15年16年17年I卷26(1)(6)26(2)26(3)(4)II卷26(1)(5)28(3)26(1)III卷26(3)(4)由此可见,实验题中的新情境问题属于高频考点,甚至在一道题中出现多次,多数是结合装置问题进行分析,还有进行知识点迁移两种主要形式。[专题目标]: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新情境问题。[引出问题]:硫代硫酸钠(Na2S2O3)又名大苏打、海波,主要用于照相业做定影剂、做鞣革是重铬酸盐的还原剂,易溶于水,遇酸易分解。其工艺制备流程如下: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模拟该流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a处可用来检验I中的反应是否发生,选用的试剂是,若要停止I中的化学反应,除停止加热外,还要采取的操作是。(2)仪器b的名称是,其作用是。一:实验题中的陌生情境在装置图上的体现装置图是快速理解实验过程中反应顺序的图形形式,高考实验题中近年在创新方面的引领一直是不遗余力,尤其是体现在装置图上,由过去的似曾相识到现在的似是而非,陌生度很大。(一)拼装式例如:13年国乙26题制备环己烯。看到目的的时候想到乙醇制备乙烯,结果一看到装置图,又好像蒸馏装置,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能够理解题意是将产物及时蒸出,可以使平衡右移,提高产率。练习:你知道13年国甲26题的图是由什么拼装出来的吗?在这套装置图中既要完成加料,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又要控制蒸馏的温度。答案:(二)截取式14年国乙26题图截自选修五有机合成的图示(在有机合成一节的教材中,专门给出如下右图,便于在有机合成中进行加液,控温,回流,14年国乙26题装置图的考点就是球形冷凝管的冷凝回流的应用)部分截取了选修5教材的有机合成图示练习:试试看能在教材中找到它的影子吗?17年I卷26(虽然在刚学习漏斗的时候知道漏斗主要是用来过滤和向酒精灯中加入酒精,选修四的教材中突破性的使用漏斗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其实就不难理解本题可以加入液体了)答案:来自选修四教材(三)替代式所谓替代式,就是我们见过的仪器或装置在试题中以不同形式呈现,但是起着相同的作用。这是目前高考题中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近年装置图中的常用手段。所以,见到不同的装置图,我们是不是要想方设法把它翻译成我们常见的装置来降低题的陌生度呢?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尝试用不同的装置来完成同一个实验,学生能够分析出来装置中的每部分仪器所起的作用,就能够理解新装置。例如初中时候介绍氢气制备的时候引入了启普发生器,后来改成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再如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可以用如下的四套装置,为什么教材选用第四套呢?高考中依然秉承着创新意识,既能更好地完成实验,同时又对一线教学的创新意识有着引领的作用例如:就可以变成我们熟悉的形式,试题中的玻璃液封管是装置中气体最后的走向,应该起到进一步尾气处理的作用,防止ClO2的逸出,能够继续被吸收,起到保证测定结果准确性的作用,我们不会想到这种形式是因为觉得这个装置的玻璃工艺非常麻烦而且吸收液也不好直接流入到锥形瓶中,还是要等实验结束后再倒入,但是,这样一个新的装置,学生第一次接触吓一跳,以为是分液漏斗?不像,到底要干什么?所以陌生装置的分析就要从其作用入手,发挥什么作用,常见的仪器是什么,为什么要替代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那么我们来看看17年的I卷的实验题吧,你能把它恢复成熟悉的模样吗?答案仅供参考。跟踪练习:研究下列仪器的作用,并且联想到常用仪器,总结创新装置的优点。1、(14北京27)碳、硫的含量影响钢铁性能。碳、硫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是将钢样中碳、硫转化为气体,再用测碳、测硫装置进行测定。(1)采用装置A,在高温下x克钢样中碳、硫转化为CO2、SO2。(2)将气体a通入测硫装置中(如图),采用滴定法测定硫的含量。(3)将气体a通入测碳装置中(如图),采用重量法测定碳的质量。2、(14浙江28)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可促进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葡萄糖酸钙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