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7·扬州中学考前质检)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安全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王位世袭制D.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解析材料中“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等与周王室安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些周礼维系着宗族分封下家庭关系、君臣关系、邦交关系等,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与王位世袭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当时最主要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不是当时转化的客观条件,皇帝制度的形成是形成皇权专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秦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徐州考前打靶卷)《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解析据材料“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可知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衡行政运作程序,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给事中“涂归”权力是来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避免行政运作过程中的过失,保障君主独断之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约丞相行政权力,而不是剥夺丞相行政权力,故D项错误。答案A4.(2017·苏锡常调研)宋太祖曾颁布诏书,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进士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宋代的“特奏制”()①造成国家“冗官”②加重财政负担③扼杀重学风气④提升官员素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表明官员人数显著增加,故①正确;官员人数的增加,就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故②正确;“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有利于社会的向学风气,故③错误;官员人数的显著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官员素质,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答案A5.(2018·南京、盐城调研)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解析《论行省》中认为“威权太重”“宰相自负,骄倨纵横”说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元文类》记载“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说明地方行省官员行事须听从中央中书省的意见,行省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两则材料揭示了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即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行省虽拥有大权,但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可防止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