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江苏南京调研)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答案C材料中“协田”“千耦其耘”“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项正确。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均与与甲骨文卜辞“协田”不符,排除A、B、D三项。2.(2018苏锡常镇调研一)《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答案B由材料中“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其描述的农具为耧车,耧车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播种农具的用途。3.(2018江苏南京三模)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答案B该图反映的耕作技术是汉武帝时的代田法,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在同时同地的条件下,通过垄沟互换的办法,实现了土地的轮番利用与休闲的原则,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B项正确。代田法是土地耕作方法不是灌溉技术,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的,故C项错误;汉代的播种技术是耧车,故D项错误。4.(2018江苏南通三模)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答案B图中信息只能说明东北地区使用了牛耕,并不能表明东北地区普遍使用铁犁牛耕,A项错误;图中巴蜀地区是主要农业区,说明这一地区农业得到开发,B项正确;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C项错误;D项对图中信息解读不准确,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水利工程,但并没有主要农业区,排除。5.(2019江苏南京、盐城模拟)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A.属于二牛三人耦犁农具B.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C.魏晋时推广到江东地区D.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答案B材料中“犁底”“犁箭”“犁辕”“犁评”表明该生产工具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B项正确。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材料信息没有体现,A项错误;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出现的,C项错误;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起来的是西汉时期的耧车,D项错误。6.(2018江苏扬州期中)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答案A材料说明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较细,因为当时是官府经营,这有利于大规模和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手工业生产,不是商业,故B和C错误;官营手工业是官府集中经营,不是社会化生产,故D错误。7.(2019江苏泰兴模拟)“所繇(徭)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淞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材料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突出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在明代的经济生活、国家赋税构成中,不仅在松江地区,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植棉业和相关的纺织等手工业已经成为重要支柱,故本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