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高二下期3月月考测试题语文第一部分阅读(70分)―、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语言腐败是指通过语言表达或者是语言行为做不正当的事,从而产生大家所关注的腐败现象,这是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有腐败现象,必然就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说一套,做一套”。口头上说“打黑”,实际上做的是“黑打”;口头上说的是“打假”,实际上做的是“假打”。委婉语和语言暴力是语言腐败表现的两个极端。前者以羞答答的姿态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后者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用委婉语来遮羞,往往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说话人心里往往有理亏的感觉。用恶毒言语侮辱无辜民众,实施语言暴力者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真理也在自己一边,骂起人来觉得天经地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暴力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远比遮羞的语言大。委婉语的产生,本来是同语言禁忌(不吉利或不雅)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地说,委婉语具有文明礼貌的语言功能,特别是能够创造比较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委婉语作为语言腐败的手段,并不是中国当代腐败人士的发明。比如,美国人就创造了“技术监视”一词来代替“窃听”。时下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涉及腐败现象的词语,有些就是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似乎不是出于文明礼貌的原因如明明是渎职,却说是“管理不到位”;明明是跑官要官,却说是“要求进步”。这些发明看起来似乎很有创造性,说穿了只不过是玩弄文字游戏,耍小聪明而已。委婉语本来的文明礼貌功能在这里丧失殆尽,实际上变成了腐败现象的遮羞布。用攻击性语言侮辱人,那便是语言暴力;对无辜人士实施语言暴力,那便是语言腐败。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有许许多多无辜遭受语言暴力的体会,不管是发生在自己还是他人身上。例如对于那些应该被打倒的人,就利用“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卖国贼”“崇洋媚外”等莫须有的罪名,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文化大革命”中无辜遭受语言暴力致伤致残致死者不计其数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们对那一幕幕惨剧怎能那么快就会从记忆中消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戴帽子、打棍子的语言暴力现象为人民所唾弃。但“文化大革命”等语言暴力的阴魂不散,至今在某些新闻报道中仍然可以找到影子,例如给不喜欢看国产电影的观众,赫然贴上“崇洋媚外”的标签。语言暴力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会对他人造成人格、情感、自尊以及心灵的伤害,它违背了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一种不与他人合作,也不要求他人与之合作的错误言语行为。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摘自《人民论坛双周刊》)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语言腐败”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腐败是来自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是腐败者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是他们的思想健康出力问题。B.语言腐败中的委婉语是腐败者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语言暴力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相比之下,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更大。C.语言腐败中的委婉语不仅在中国早已有之,而且在国外同样存在。但它几乎丧失了委婉语本来的文明礼貌功能,变成了腐败现象的遮羞布。D.语言腐败中的语言暴力常用攻击性语言侮辱人,对无辜者戴帽子、打棍子,使他们遭受人格、情感、自尊以及心灵的伤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将渎职说成“管理不到位”,将跑官要官说成“要求进步”,这些看起来似乎很有创造性,所以注重文字上做文章和追求语言的创造性是语言腐败的手段。B.“文化大革命”中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无辜遭受语言暴力,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致伤致残致死,从那场劫难中走过来的人们是不会很快忘记那一幕幕惨剧的。C.现在某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仍然存在语言暴力的倾向,一件普通小事就给中国人贴上某种标签就是一种表现。D.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人们不愿意看到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他人造成伤害,有违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错误言语行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语言现象不属于语言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