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①禁军掌握发兵之权②设置副宰相③知州三年一换④地方设置转运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A.尚武风气盛行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C.藩镇割据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有()A.分化事权B.重武轻文C.设置通判D.废除丞相4.“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A.统一文字B.独尊儒术C.始设进士科D.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5.下列对北宋和辽、西夏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是()A.他们之间有战有和B.北宋和辽、西夏在边界进行贸易C.北宋向辽、西夏称臣D.北宋给辽、西夏“岁币”6.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统一C.藩镇割据的时代D.各民族友好往来7.西夏立国之初,频频举兵攻宋,直至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元昊多次进攻北宋B.北宋节节败退C.议和史称“澶渊之盟”D.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8.“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三字经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耶律阿保机B.耶律大石C.耶律楚材D.阿骨打9.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A.隋朝B.唐朝C.南宋D.北宋10.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B.麦田面积扩大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D.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11.你认为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A.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B.东京城内的店铺不仅白天营业,还有夜市和早市。C.东京城内还出现了娱乐场所,叫做“瓦肆”。D.北宋都城东京商业发展程度比不上唐都长安。12.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农业发展情况向朝廷做的汇报,查明属实的是()①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并加以推广②粮食产量提高,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③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④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新辟了许多茶园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产生在北宋时期的A.河北地区B.苏杭一带C.四川地区D.福州地区14.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他有关的是()①建立蒙古政权②建立元朝③灭亡西夏④灭亡南宋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1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①案上摆着《史记》②蒙古军队进攻辽、西夏时使用突火枪③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④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在定都或迁都到今北京地区的是①辽②金③元④西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17.下列朝代都曾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的统一,这些朝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秦朝、隋朝、西晋、元朝B.秦朝、西晋、隋朝、元朝C.西晋、秦朝、隋朝、元朝D.隋朝、元朝、西晋、秦朝18.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A.统一蒙古B.统一全国C.建立元朝D.创立行省制度19.《诗词大会》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官至丞相,著有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应为A.李白B.杜甫C.苏轼D.文天祥20.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秦朝--孝文帝改革--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B.汉朝--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C.唐朝--科举制的创立--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D.元朝--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21.小明在某博物馆看到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