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16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1、C【解题思路】“事功”是指建功立业,经邦济世。C项属于德性伦理,不属于事功。2、C【解题思路】C项“直接导致”有误,打破平衡的是后世儒者。3、D【解题思路】D项“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有误,基础应为德性修养。4.A.【参考译文】于是接见于登,下诏说:“我现在在新都创立礼仪,选拔天下人才,你父亲却呈上谦让的表章,有正直士人的风范,所以进用你为太子翊军校尉。”5.C,C项“专指”错误。6.A.对迁都一事,于烈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也没有直接表达赞同。他只是给出自己心中对于“乐迁”和“恋旧”是一半对一半的观点。7.1)元禧又派人对于烈说:“我是天子的叔父,首席辅政大臣的命令与天子的诏令有什么差别?”(译出大意给2分;“谓”“元辅”“与诏何异”反问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通过于忠上奏说:“我虽然衰弱老迈,心力还可以。希望皇上缓驾慢回,来使民心安定。”(译出大意给2分;“因”“以”“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8.词的上半阕描写了一幅略显清寂的雨后暮春图。快风吹散残雨,春风轻拂柳丝,柳絮黏在蛛网。(2分)作者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隐喻自己的漂泊不定,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3分)9.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伤春思家的愁绪。(2分)主要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加以表现的。“愁凝伫”用词人伫立远眺的动作表现他无法摆脱的愁绪。“楚歌声苦”写听歌本为作乐而现在闻楚声却不乐而苦,用反衬手法表现愁苦;(把“楚歌声苦”理解成以凄苦的楚歌烘托人物内心的凄苦亦可。)“村落黄昏鼓”,以声衬静,更添愁苦意味(4分)10.(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1、(1)DB(D3分,B2分,E1分AC不得分。A项错在“朋友的内心是矛盾的”。C项错在对妻子的评价过于绝对。E项“杨杰个性的与众不同”表述牵强。)(2)①具体说明杨杰工作坊里重头项目的设计和雕工绝对一流,以及其“原生态的语境下让艺术拔地而起”的最大特色。②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杨杰顺应自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暗示了杨杰做出选择的内心依据。③描写一流的水晶工艺作品,介绍水晶文化,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每点2分,共6分)(3)①敬畏自然。一方面杨杰“从小石头做起”,践行了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理念;另一方面,杨杰的作品尽量保持原石的状态,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审美追求。②重义轻利。杨杰为了弘扬水晶文化,珍惜水晶资源,毅然放弃赚大钱的机会,转行生产小挂件。③有追求,有坚持,有自己的原则。尽管妻子和朋友们不理解、反对,但杨杰为求“心安”,坚持原则,果断行事,体现了他的睿智和笃定。④有人文情怀。杨杰不只满足于做一个商人,更想成为一个有社会担当和艺术追求的文化人。(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4)这篇小说运用了多个层面的对比:①做事方式的对比。杨杰朋友们选择做大件水晶艺术品,而杨杰选择从小石头做起。(2分)②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杨杰与其他商人、妻子之间的对比;杨杰自身形象前后变化的对比。(2分)③价值取向的对比。其他人更看重的是物质利益,而杨杰则多了一份艺术追求和人文情怀。(2分)对比手法的运用,讽刺了现实社会中过分追逐物质利益的社会现象,倡导了一种富于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的价值取向;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深化了小说的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12、(1)D、A、E(D3分,A2分,E1分。B项“他与夏丐尊合编的几部作文法的书”原文用以印证的是热心教学。C项“对于新诗的鉴赏力不够”表述有误。E项“重在展示他在事业上的突出贡献”表述不妥。)(2)①做事诚恳,决不敷衍苟且,如在甪直的小学里教书,极为认真;②从心底里喜欢小孩,为孩子们能写出《稻草人》等儿童文学作品;③热心教学,编写国语教科书和作文法的书;献身教育,抗战期间依然执着于研究教育问题。(3)含义:叶圣陶先生的“有所为”就是强调行比言更重要,主张深入生活,尽职尽责,明辨是非,从我做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表现:①做事负责,从不躲懒,如代理编务仔细审阅每一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