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例析“数据迷惑型”选择题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VIP免费

例析“数据迷惑型”选择题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_第1页
1/2
例析“数据迷惑型”选择题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_第2页
2/2
例析“数据迷惑型”选择题邵国光一、虚设数据迷惑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是解题不必要的,把本属于概念判断型或规律应用型的试题伪装成计算题,这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声东击西,使答题者落入“圈套”。同学们如想准确无误地越过障碍,必须能理清思路,化解迷惑,揭示本质。例1.将NaCl和NaBr的固体混合物mg溶于水后,向所得溶液中通入足量,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则通入前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不要能为()A.4:3:1B.3:3:1C.3:2:1D.3:1:2解析:如果读题之后马上按已知数据列式计算,会陷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本题貌似计算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电荷守恒原理,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只有选项B不符合此关系。故答案为B。二、多余数据迷惑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有必要数据,又有无用数据。无用数据的给出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常常对同学们的思维产生极大的干扰作用。例2.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7.62%、含2.38%。取此样品1g,加入到46mL3.65%的盐酸(密度为)中,过量的酸再用7%的KOH溶液中和至中性,最后将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的质量是()A.1.07gB.3.43gC.4gD.4.5g解析:粗看起来,这是一道关于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题,且已知数据多,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有些数据是多余的,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数据。对计算题而言,最重要的是分析,即简化题意,理清脉络,分析推进,顺序求解。对此题先作如下分析:含杂质的KOH1g(7.62%、2.38%)盐酸(过量)由上述分析可判断最后所得固体成分是KCl。根据原子守恒,KCl的物质的量一定等于的物质的量,也一定等于的物质的量。过程中只有第一步操作中引入。设最后所得KCl的质量为x,则有:HCl~KCl36.574.5x有,解得x=3.43g。故答案为B。三、缺少数据迷惑即试题没有给出数据,给人一种无法解答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给出的数据较隐蔽。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内部挖掘,寻找物质之间的特殊联系,如等量关系、配比关系、差量关系等,找到解题突破口。例3.纯净的碳酸氢钙固体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A.50%B.75%C.92.7%D.100%用心爱心专心122号编辑1解析:初看起来,要计算碳酸氢钙的分解率,由于原试样的质量和已分解的试样质量均未知,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仔细分析碳酸氢钙分解前后的质量变化可知,当完全分解时,剩余固体的质量应大于原质量的一半,即:因,这说明题中隐含着不仅已完全分解,而且生成的还有一部分也分解的信息,故的分解率应为100%。故答案为D。四、隐含数据迷惑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比较隐晦,不易为同学们直接利用。遇到此类题时,同学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化暗为明,化曲为直。例4.已知由丙烯酸()与己烯()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B.C.D.解析:本题虽然考查的是有机物的知识,但我们可以转换解题方法变“未知为可知”。题中只给出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A。而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间又没有确定的关系,似乎很难求解。但若将丙烯酸()等效变换为[],则其中的()与己烯的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根据CO2→2O,可求得中的质量分数为,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的部分与己烯的质量分数总共为,则此部分组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故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D。用心爱心专心122号编辑2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例析“数据迷惑型”选择题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