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9统筹区域协调发展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柄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铁犁牛耕只是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农业动力,仅仅铁器的广泛分布也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2.《辽史》在叙述契丹南征时,有诸如“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军退,纵火焚之”等记载。这一现象客观上()A.推动了区域性商帮的发展壮大B.改变了北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C.加快了蚕桑纺织技术南移步伐D.隔断了南北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据材料“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柘被砍伐焚烧,这不利于北方蚕桑纺织业的发展,加快了蚕桑纺织技术南移步伐,故C正确。3.据1937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40%—50%的耕地。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B.不同区域土地政策实施的差异C.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D.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答案C解析题干中体现的是1937年,当时土地租佃关系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故排除A;由于当时是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政策对其影响不应该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当时这两个地区的土地集中程度的高低反映的是两个地方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故选C;题干中说到农村土地集中程度在东南地区要高于西北地区,虽然在东南与西北两个不同的地区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但是这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D。4.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陆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从平衡地区生产力的布局和国防安全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二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体现了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故A正确。5.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A.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需要建立,故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6.下图为1870—2010年全球资本分布表。图中二战后全球资本的数据分布可以表明()A.全球资本均衡发展B.发达经济体优势明显C.第三世界发展壮大D.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亚非的总资本较欧美有所提高,亚非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故C项正确。非洲资本较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