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答案第1页共4页大同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参考答案语文1.B【选项分析】A.“史书”错误,文章的表述内容是史官在“史传”中言“志”;另外“都”字表述绝对。C.“不是……而是……”错,原文为“不仅是……也是……”;D.“有意避开情感”表述不准确,原文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2.D【选项分析】“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错,应是论述司马迁“史蕴诗心”,在史传中体现价值观的观念。3.B【选项分析】“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认识历史的参考”错,孔子在《春秋》中融入的价值观念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4.B【选项分析】B项,“……较强的公共交通运力使得几乎没有人选择私家车出行”错误,从图表一来看,首尔私家车出行比例是20.9%,东京私家车出行比例是14.7%,只能说选择私家车出行的相对于北京和上海要少,不能说“几乎没有人”。故选B。5.A【选项分析】B项,“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错误,从文中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C项,“一些城市……虽然没有损害城市的独特性……”错误,材料三说的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千城一面”就损害了城市的独特性。D项,“只要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就能……”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是不够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只要不再……就能”无法构成充分条件关系。故选A。6.(1)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2)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3)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4)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5)调整转高三语文试卷答案第2页共4页移城市功能,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答出2点给3分,答出4点给5分,答全给6分)7.D【选项分析】。A项,错在“郭妈自信人生”,作者的塑造目的并不是要表现郭妈的自信,而是要表现郭妈对自己认知的偏离和美化。B项,“郭妈的认知属于奉承的镜子,作者的认知则属于老实的镜子”错误。作者原本以为自己就是镜子里的自己,喜欢老实的镜子,但是后面发现自己和郭妈是“五十”对“一百”。C项,“在文章结构上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错误。结合第⑥节内容分析,第⑥段是有启下的作用,但没有承上作用。故选D。8.①外貌丑但是自视甚美:外貌很丑却自己认为很美,非常自恋。②外貌丑但是审美意识高:自己外貌丑却批评别人相貌丑,对别人看不起。③身世可怜悲苦却嚣张、不守规矩:被丈夫拋弃,孤单可怜,被辞退时可怜求情,但又因不加工钱而对主人态度恶劣、欺负主人,说好的要求不遵守。(每点2分)9.①人物上,以“镜中人”为题,在写作对象上涵盖更丰富:文章主体写郭妈,但目的并不在于要塑造郭妈的人物形象,而是为了借郭妈反思作者自身进而揭示一种人人都有的大众“镜中人”现象,以“镜中人”为题可以概括“我”和郭妈的共同形象,更准确全面;而以“郭妈”为题涵盖的对象就单一片面。②主旨上,以“镜中人”为题,对主旨思想有更清楚的指向:文章批评的是人们对自我认知存在普遍偏差的不客观性,“镜中人”对这一主题的指向更明确;而以“郭妈”为题表现主旨上过于模糊、肤浅。③艺术效果上,以“镜中人”为题,更有艺术性、文学性:镜中人以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人们自我认知的不客观现象,生动贴切,又含蓄深刻,更能吸引读者;而以“郭妈”为题就普通平白。(每点2分)10.B11.C【选项分析】“和《兰亭集序》同为赠序”错,《兰亭集序》是宴集序、书序,但不是赠序。12.A【选项分析】“九岁就写文章指出《汉书》中的错误”错,原文为“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其指出的应是颜师古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