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无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5分)①、□□□□□?齐鲁青未了。②、角声满天秋色里,□□□□□□□。③、□□□□□□,小桥流水人家,□□□□□□。④、水何澹澹,□□□□。⑤、过尽千帆皆不是,□□□□□□□。⑥、杜甫的《望岳》中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⑦、《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样能表现诗人志存高远的报复的诗句是:□□□□□□□,□□□□□□□。⑧、晏殊的《浣溪沙》一词中被誉为“天然奇偶”,表现作者惜春的无奈愁绪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心情的句子是:□□□□□□□,□□□□□□□。⑨、鲁迅先生说过:“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在你所掌握的古诗文中,谁的话“最有价值”地打动了你,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或题目。⑩名句:,。作者或题目:。二.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马说》,回答问题。(10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2分2、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策之不以其道③其真无马邪?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作者开篇明旨,言明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而实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2分4、谈一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2分5、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2分(乙)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5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1)秋水时()至(2)顺流而东()行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现了河伯怎样的心理?(2分)3、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2分)(二)现代文阅读(25分):随风吹笛林清玄⑴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⑵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⑶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⑷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⑸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⑹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