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南县丹北大学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A.纳米、微米、毫米B.毫米、纳米、厘米C.毫米、纳米、微米D.毫米、微米、纳米【分析】(1)国际单位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符号分别为:km、dm、cm、mm、μm、nm;(2)常用单位与主单位的换算关系分别为:1m=10﹣3km,1m=10dm,1m=102cm,1m=103mm,1m=106μm,1m=109nm。解:在国际单位制中,米是长度的单位,符号为m;另外,长度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它们的符号分别为:km、dm、cm、mm、μm、nm等;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单位,一定要牢记它们的大小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炖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A.同时沸腾了B.稍后也沸腾了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要继续吸热。解: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通过一个日常的生活现象考查了沸腾的条件。液体沸腾,不仅要达到沸腾,同时要不断吸热。同时考查了热传递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存在温度差。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长B.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短C.物体的速度由运动的时间决定D.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无关【分析】物体运动是有快慢之分的,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达式为v=。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达式为v=。(1)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快,通过的路程长短还与运动时间有关,故AB错误;(2)速度是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无关,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公式,属于基础题。4.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河岸和行船B.行船和河岸C.都是行船D.都是河岸【分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解:以行船为参照物,山与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说“山走”;以河岸为参照物,船与河岸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了变化,河岸是运动的,所以说“船行”。故选:B。【点评】本题在判断的时候应先找出行为动词“迎”和“行”的主体山和船,然后选择与行为主体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5.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温度()A.一定升高B.一定降低C.一定不变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分析】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可能表现在物体的温度变化,也可能是状态的变化。解:物体吸收了热量,可能用来加快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即表现在物体的温度的升高;也可能用来改变物体的状态;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所以,物体吸收了热量,物体的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故选:D。【点评】本题需注意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吸收了热量,不一定是用来升高温度。6.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是()A.2:9B.2:1C.9:2D.1:2【分析】已知甲乙两物体通过的速度之比和路程之比,利用公式v=求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解:由v=得:运动的时间之比:==×=×=。故选:A。【点评】本题可以拓展到任意求比值问题,这是一般求比值问题的思路,掌握本类型的思路是很重要的。7.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