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内容。【目标任务】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认识平均分。2、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3、能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生活的乐趣。【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有趣的宴会》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以后学习各种除法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好吗?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喜欢吃什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猜想小动物们会遇到什么数学难题?2、熊猫分竹笋。(1)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咱们来帮帮熊猫吧!(2)如果用圆片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个圆片?(10个)得分成几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3)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4)生汇报(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你为什么把10个分成5个和5个一组?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5)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那到底什么是平均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像这样,把10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同桌之间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二、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1、如果把15个竹笋平均分给5只熊猫,也就是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再拿出棋子,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总结不同的分法,教师巡视)2、你能把分的过程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展台展示自己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3个竹笋)电脑展示两种分法分的过程。3、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3个竹笋,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地理由。教师给予正确地评价与指导。)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1、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课件出示信息: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圆片分一分吧!(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2、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还是4个4个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教师边小结,课件展示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并圈一圈,让学生切身体会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四、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方法1、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课件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信息:“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个?”)(学生思考,得到结论每只小兔分到6个。)2、再出示“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个?”(每只小兔分到3个。)再出示“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4只小兔。)最后出示“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6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2只小兔。)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