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免费编辑添加义项名B添加义项?所属类别:文言文|历史事件《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该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基本信息作者司马光作品名称《孙权劝学》创作年代宋代作品出处《资治通鉴》文学体裁文言文所出名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目录1基本简介2人物介绍3朗读节奏4文章译文5详细解释6道理启示7其他资料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司马光(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撰的一孙权劝学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因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而得名。五经,特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作品。称谓文化,面对不同的对象,称呼不同,感情也不一样。文中出现的三称谓表达了三种感情,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爱称;孤,王侯的谦称;大兄,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孙权,孙权东吴大帝孙权,三国时期政治家。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邳州),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吕蒙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吴末年名将。由于为虎威将军,故亦称吕虎威。吕蒙出身贫苦,少年时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邓当是孙策部下。吕蒙后来受到孙策的赏识,从而踏上军人路途。吕蒙一方面屡立战功,另一方面在壮年时受到主公孙权启发,努力修习经典,遍读群书,逐渐蜕变成一位具战略眼光、智勇双全的将领。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孙权劝学鲁肃折叠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折叠编辑本段朗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折叠编辑本段文章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脱。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应当博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里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