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木兰诗课文分析《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这个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学习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本课为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3.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4.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5.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诵读感悟法、创设情景法。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的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2.学习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3.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难点】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2.学习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正确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2.背诵全诗,了解故事大意。3.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教学重难点【重点】1.背诵全诗,了解故事大意。2.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难点】通过情节的分析,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教学过程导入导入一:点题型[设计意图]由木兰的形象,直接点出课题,点明木兰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做到心中有数。21教育网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流传到海外。这个故事最早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导入二:视频型[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观看兴趣,激发愿意阅读全诗的兴趣。播放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导入三:音频型[设计意图]由教大家唱家喻户晓的豫剧片段开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兴趣阅读全诗。听过这首曲目吗?大家唱一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由此引出课题。课堂实录一、朗读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纠字音——辨节奏——学方法”等内容,指导学生顺读诗歌,做到节奏鲜明,顺读自然,情感充沛。1.教师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辨析字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鸣啾啾()鸣溅溅()赴戎机()传金柝()阿姊()著我旧时裳()磨刀霍霍()〔答案〕zhùtiěkèhánānjiānpèiYānjìjiūjiānróngtuòzǐzhuóchánghuò【生快速辨认读音,组内互相检测,齐读两遍,巩固认识。】2.辨析通假字。帖花黄〔明确〕“帖”同“贴”,粘贴。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明确〕(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2)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3)将军/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