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权威的阐释与现实意义[摘要]教师权威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润滑剂,合理的权威建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也能够使学生信任教师的言行,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团体中,幼儿教师权威的建立同样至关重要,但如何建立这一权威成为一个问题。本文讨论了权威的概念以及必要性,幼儿教师权威的内涵,以及幼儿教师权威建立的策略。[关键词]权威;幼儿教师;策略一、教师权威的概述(一)教师权威的界定权威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中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者个人。[1]这种权威映射到教育领域,则是教师群体对于学校领域产生影响,这种行为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价值取向,学业成就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开始信服教师的一言一行。这种权威的形成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要求的。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他们是教授学生知识的主体来源。学生只有通过信服教师的教授内容才可以学习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此外,这种教师的权威的不断强化形成也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奴隶社会时期,受到当时落后生产技术的制约,知识大部分是由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只能由人力独立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的知识的发展和传播。这就直接导致了知识的缺乏,而当时的社会阶级等级森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学习知识。于是,教师成为传递知识的唯一来源,而他所面对的对象则是整个社会的极小的一部分,读书写字被认为是一种特权行为,在这种教学过程当中,由教师本人向求学者教授文字的解读,这种解读是毋庸置疑,学生必须悉数接受,并且不允许有任何的质疑。春秋时期,这种情形稍有改观,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让教师不再成为知识唯一解读者,但是人们仍然保持对于教师的尊重。封建社会的到来,大一统社会的治理,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对于人们思想和接受的知识类型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历史的推进发展,赋予了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一种解读知识“特权”,这是由教师教书育人职业特点所带来的。虽然现代社会,网络和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大大增加,获取知识的广度大大拓展,同时,着眼于整体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人们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尽管在强调终身学习,强调民主教学的今天,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的这一独特功能被削弱、淡化,进而社会上出现了种种教师权威消退的迹象。但是我们依旧不可否认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二)教师权威的分类在早期研究权威的过程当中,德国的社会科学家韦伯针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权威活动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当中,他依照权威不同来源的差异性,,将权威划分为三种:(1)传统的权威(traditionalauthority),这类权威的产生是统治者根据习俗和传统,以世代因袭的身份来运用其权威;(2)感召的权威(charismaticauthority),即由于个人所具有的魅力而产生的权威;(3)法理的权威(rational-legalauthority),这类权威反映了当代的科层体制,它是由领导者以其法定职务来发号施令而产生的,这种权威都是由规章制度认可的。[2]后人在韦伯这一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但总体上认可这一分类类型。这种分类方式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1)教师传统的权威:是由教师职业特点以及历史发展形成的,这一形成原因笔者在上文中已经阐明,此处不再赘述。(2)教师感召的权威:这一权威的来源主要由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感染。作为一名教师,专业的知识水平,丰富的人生阅历、良好的教学修养、有趣的教学方式、高尚的教学情怀都可以为教师这一职业增添色彩,让授课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且尊重教师,进一步认同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3)教师的法理的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健康发展;教师也对学生在形成个人特长和就业、升学选择方面作出正确指导。”[3]这从法律的层面的上定义了教师的职业内容,教师有权对于学生学习作出相应的调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