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注释: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樾,树荫。意欲:想要。鸣蝉:鸣叫的知了。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下载后可任意编辑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2、谁同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举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二)鉴牧童捕蝉图: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2、齐读后两句。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由所见猜想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认真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热,(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指名背诵。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指名说。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2、学生创作诗歌。3、诗歌展示。4、师评:五、结语: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