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飞行的信念》原文及教案【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飞行的信念》原文莱特兄弟小时候特别喜爱摆弄机械玩具。他们常常在一起用木片、铁丝和别的材料做各种好玩的玩具和模型。有一次,父亲给他们买来一个小玩具飞螺旋——就像小朋友们玩的竹蜻蜓,用劲一转就会飞升起来。他们对这件玩具可着迷了,边玩边琢磨:这飞螺旋到底是怎么飞上天去的呢?他们也爱放风筝。在放风筝的时候,他们总在想问题当时,人们一般认为,要做一架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是不可能的。可是他们想,风筝比空气重,为什么也能飞呢?他们还爱到野外去观察鸟类的飞行,有时一看就是大半天。他们想:鸟不是比空气重吗?鸟为什么能飞呢?就这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行的信念。那个时候,有很多人已经制造了各种滑翔机,并且多次驾驶滑翔机飞行过。莱特兄弟经过许多次实验发现,假如在滑翔机上装上发动机,就可以使滑翔机变成有动力的飞机。为了得到最合适的发动机,莱特兄弟向好几家工厂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货,可谁都不肯给他们干。因为他们提出的要求太高。既要重量轻,又要力量大。人家做不出来。别人不做就自己做。莱特兄弟是修理自行车出身的,凭着好手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发动机做成了。这是一台烧汽油的活塞发动机,功率是12马力。他们把它装到飞机上,再装上螺旋桨,这样,飞机就做成了。它有两副平行的机翼,机翼之间用许多支柱和斜线连着,像个书架。这是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人们给它起了个外号,叫作“会飞的书架”。1903年12月17日,他们准备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试飞,并邀请当地的居民来观看飞行表演。但是,大家都不信任这架飞机真能飞起来,所以来看的人并不多。上午10点35分,弟弟奥维尔·莱特爬进飞机驾驶舱,启动发动机。飞机在沙滩上慢慢移动,然后就像一只初次学飞的鸟儿似的,摇摇摆摆地飞了起来。尽管飞得不平稳可它真的飞了起来。这一天飞了四次,虽然只飞了99秒,441米远,但它是人类第一次有动力的飞行!正如哥哥威尔伯·莱特所说:“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我们的梦想实现了。”【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飞行的信念》教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直到赖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行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制造意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培育学生在玩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制造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在莱特兄弟的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行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老师提问,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抢答。(1)空调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02年美国人开利)(2)洗衣机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06年美国人费歇)(3)X射线什么时候是谁发现的?(1901年德国人伦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4)维生素什么时候是谁发现的?(1912年英国人霍普金)(5)冰箱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23年瑞典的两个工程师)(6)电视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25年英格兰发明家贝尔德)(7)圆珠笔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38年匈牙利人比罗兄弟)(8)激光什么时候施舍发明的?(英国人肖洛和汤斯)(9)杂交水稻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64年中国人袁隆平)(10)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2、老师小结。二、老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学。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思考: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3、提出本课不理解的词语,小组相互沟通解决。三、整体感知,释疑解难。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准确、读通顺的情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指名反馈。(1)分段情况。(2)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结合图片资料释疑。四、学习课文1~~4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1~~4自然段。思考:(1)什么叫“信念”?”飞行的信念“是什么?(2)在莱特兄弟幼小的心灵中,是怎样产生飞行的信念的?(3)你觉得小时候的莱特兄弟是个怎样的孩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