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个小板凳》原文及教案【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个小板凳》原文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不爱说话,同学认为他笨,老师也不喜爱他。有一天早晨,大家都把自己的手工课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从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木制品中,拿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孩子们都笑起来了,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站了起来,小声说:“有的。”同学们惊奇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课本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比这两个强一些。”老师看他这样努力,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个小板凳》教案教材概述:《三个小板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小板凳的事,在叙述时,课文主要以人物对话为主,在人物对话中体现爱因斯坦强烈的自信心和做事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目标分析: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文的14个生字,认识部首“”和多音字“教”(2)继续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2、过程与方法:尝试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初步的自主、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读课文,初步感受爱因斯坦从小做事仔细,肯花力气,不怕失败的精神。教学媒体: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课前准备:配合课文的录像片、电脑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老师为什么改变了对爱因斯坦的看法。教学难点:感受到爱因斯坦做事肯花时间肯花力气的精神。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都不是很强,而这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又是据学生生活年代久远的,可能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学中我巧妙的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为什么老师改变了对爱因斯坦的看法?”进行讨论沟通、汇报。学生通过与文本交融、碰撞,实现了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自我建构。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程序:(一)揭题:1、简介爱因斯坦的生平。2、读题,学习“凳”:你想问什么?(谁的小板凳?为什么有三个?)(二)学习生字新词: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自己分析理解。老师巡视。2、自主学习生字。3、小组合作学习:组长抽查每个同学认读生字、正音情况。4、全班沟通自学生字情况: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形声字识字法,部件组合法,加、减偏旁法,字谜法等。5、用生字组词。6、检查巩固:开火车式读字词。(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课文的第几段告诉我们的?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指生读文,指导评价。(四)自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孩子?(2)教室里为何会静悄悄的’?(3)老师开始认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孩子?后来呢?(4)你最想和爱因斯坦说些什么?结合具体的句子或段落讲一讲。(五)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沟通探讨:理解“糟糕”理解“强”,“它”指什么?“这两只”指什么?1、训练用因为……所以……说话。2、指导朗读爱因斯坦的话,体会爱因斯坦当时的心情。(体会爱因斯坦仔细、努力、不怕失败、不怕嘲笑的品质。)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六)小结为什么我们不去讨论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而要学他小时候做的三只板凳呢?编一编,演一演,训练表达和想象的能力;(七)作业指导,完成作业。收集科学家小时候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故事。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给爱因斯坦写封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中除了要评价学生的表现,还要和学生一起评价爱因斯坦的表现,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解决本课教学的难点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纳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读文,再尝试采纳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中不急于求成不以的答案去衡量学生要求学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