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信息化与民生改善——十七大学习报告体会摘要本文以信息产业促进农村信息化为视角,研究信息产业和电信运营商在农村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以推动电信运营商实施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借助电信运营商的力量,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探讨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为制定相关战略、计划和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进人民增收,实现改善民生的科学发展观。关键词:信息化;民生一、引言在我国,虽然农村通信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农业信息化基本处于初始阶段。在我国农民和发达国家农民之间、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我国农业和其他行业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并且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广大农民,同时也是70%左右的中国人,仍完全处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成为了网络革命中的“数字贫困”人口。如何发展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二、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中国农村信息化总体发展现状我们从固定电话、手机、电脑、互联网、彩电、卫星电视等几个方面的城乡对比数据来具体分析中国农村信息化的现状。1固定电话与手机图引自新浪网固定电话城乡对比:从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城市固定电话已经接近饱和并在2005年首次出现下降。农村在近几年国家电话“村村通”的大力扶持下,电话覆盖率迅猛增长。手机城乡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到城市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平均每人拥有超过一部手机。而农村的手机普及率仍不到50%,与城市的差别远远大于固定电话方面存在的差别。2电脑与互联网图引自新浪网在电脑对比中近6年的统计数字表示,中国农村的计算机普及几乎毫无起色而城市的计算机普及率却正经历着高速增长,二者差距逐年递增。互联网城乡对比中可见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的6.5倍,农村网民普及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据权威机构估计,城乡互联网的时间差距约为8年左右。农村电脑普及率的低下是导致互联网普及率同样低下的重要原因。(二)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信息运营业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还很不协调,信息产业存在规模小、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等现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电话、电视机等拥有量在全国有较大增长普及率也在迅速提高,但是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全国仍然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覆盖面低,利用率和使用率不高。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同时,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电信网络在全国还未能实现全方位覆盖,一些边远和较落后地区的人们还不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通信服务。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农民自身因素制约;运营模式制约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人民增收的阻碍,落实十七大科学发展观中民生问题的瓶颈。三、农村信息化与十七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后来我认真地观看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胡锦涛在会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旗帜、继往开来、求真务实,开成了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大会通过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技部党组坚决拥护并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众所周知,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面取消农业税,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