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且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因此,2011版新课标更注重于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这也就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一是要明确师生间的关系,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往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新课标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要从指挥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强调了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教师只是探究学习的组织者,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铺垫氛围,恰当的给予一些建议,帮助学生进行判断,提醒学生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难想到,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努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整十数的加减法”。室外飘着雪,老师平和地面对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外面,这是个怎样的天气?”学生:“外面下雪了”、“很冷的”-----老师:“是啊,就这样的天气,有个小朋友很调皮,非让妈妈领着去水果店买水果。”妈妈说:“去可以,你要把这些卡片上的算式读出来,并很快说出得数我就带你去。”小朋友怕失败想请你们帮帮他,谁愿意帮他?”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小学生把手举得老高,争着喊“老师,我能帮助他”、“老师,我能”·····老师举起一张张10以内加减法的算式卡片,每个学生都声音洪亮的准确地读出算式说出得数。老师说:“你们帮了他,没办法妈妈只好带她去水果店了。”说着,在黑板上贴出了一串紫葡萄、两串绿葡萄(10颗一串)的图片,图片非常逼真,亮丽。老师:“小朋友进了水果店,第一眼就看到了这些葡萄,喊着要买,妈妈说要吃葡萄可以,可这些葡萄里有很多数学问题,要看你能不能发现啊。小朋友又为难了,还想请你们帮忙,谁愿意帮他?”学生又争着抢着提数学问题;“紫葡萄比绿葡萄少多少串?”“紫葡萄和绿葡萄一共有多少串?”“紫葡萄比緑葡萄少多少颗?”“紫葡萄和绿葡萄一共有多少颗?”......教师自然的引出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列出算式:10+20=20+10=20-10=有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得数。老师:“有的同学不但能提数学问题,还能列出算式说出得数,你们真棒,可是小朋友又说了,他不明白你们是怎么算出得数的,谁告诉他?”学生再次抢着替小朋友解难,这节课的难点就这样轻松的解决了。接下来的巩固应用,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先是摘苹果(苹果图片),每个“苹果”上面都有一道整十数的加减法算式,哪个同学能准确读出算式说出得数和算法,这个“苹果”就归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了两组算试题,每组由很多道整十数的加减法算式组成,每组算式前画了一只小鸭子(速度很快)右上方画了一座小房子。老师:“小朋友在你们的帮助下,买上了他喜欢的水果,高高兴兴地跟着妈妈回家了,半路上遇见了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