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散文阅读的能力从历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统计可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选材以散文为主,这种趋势还将延续下去。这是因为散文的特点更适合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我看来,指导学生进行散文的阅读训练,无非是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读懂,二是答好。首先来看如何指导学生读懂散文。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由形入神,沿波讨源。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阅读散文就应当抓住散文的“形”与“神”,由“形”入“神”,这样才能迅速占领文章的制高点,为高屋建瓴地解答考题作好准备。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什么(人、事、景、物)?2、文章表现了对象的什么品质或特点?3、作者借此抒发或阐明了怎样的感情或哲理?接着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圈点勾画,从而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本质而言,散文的结构特征是托“物”言志、借形写神。(当然这里所说的“物”,是与人的主观意识的“志”或“神”相对的客观外物,也即文章写作的对象,是文中所写的人、事、景、物的代称。与诗歌鉴赏中的“托物言志”的技法有所不同。)1、2是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把握文章所写的物(即形)的特征,3则是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志”(即神)。一般说来,突出对象品质或特点的往往是一些可以作对象的修饰语或谓语的形容词,而散文的神则往往通过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或段落来表现,它们也就是“文眼”。如果说前半部分对写作对象的描写是在“画龙”,那么这些抒情议论的文字就是“点眼”之笔。(当然,要迅速准确把握文章的“神”,有时还要看文章的题目或文后的注释。)因此学生如果认真思考并准确回答了这三个问题,那么他也就读懂了这篇散文。其次,我们再来谈如何引导学生答好。引导学生按以下程序思考,做到:怎么问,怎么答。1、怎么问。考生拿到考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题干一般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提示信息:①有几问?如何赋分?往往有考生因为紧张,忽略了这个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有两问,就要用序号表明,不可遗漏。考生要要自觉根据分值推测答案给分点数目,一般说来,主观题每2分分值对应一个给分点。4分题至少两个给分点,6分题至少3个给分点。考生一定要有分条列举的意识,表明序号,在时间和答题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多列1、2点,以确保答题的准确性。②命题角度怎样?命题的角度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方向。就其提问方式而言大致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其考查内容而言有内涵、内容要点、思路、观点、表达效果等。此外还要注意是从正面提问还是从反面提问,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提问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提问等。因此考生在做题前要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选择最佳的答题角度进行答题。③阅读范围如何?考生要弄清原文中与之有关的是哪些文字?题干中经常有“联系某段”、“联系全文”等字样,可以帮助你迅速划定有效的答题区间。如果没有这样的提示,考生也要首先找到出题点,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捕捉有效信息作答。考生还应时常联系上下文、联系题目注释、联系感情主旨等,以确保答案的有效性。④表述要求怎样?题干有时还暗示了答案表述的要求。如2006年全国卷Ⅱ16题,明确要求写出三个关键词语。湖南卷16题要求分析“故乡”一词的含义,答案一定是两个名词性短语。2、怎样答。考生在遵循命题角度,定位阅读的基础上,确定相关句子,提取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并根据命题角度,对信息加工改造,规范作答。组织答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与题目一致的原则。考生一定要紧扣命题角度组织语言作答。怎么问,怎么答。如2006年全国卷Ⅱ17题,题干是“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请看参考答案:⑴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⑵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⑶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乡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②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考生要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答案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