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赤坭圩小学罗丽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语文究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冗长的“讲、问、答”让位给学生读书,要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反复地读、尽情地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顺、读完、读好,使他们在充裕的时间里自读,互读,练读,务求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在琅琅读书声中感知课文、体验情感、熏陶思想。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被审”是课文重点部分,创设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行表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运用多种读的形式手段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读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再去读。如有学生不明白在法庭上,李大钊为什么还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为什么要写李大钊“乱蓬蓬的长头发”等,这是“质疑问难”的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训练了学生的思辨力。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得到反馈,为教师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读中互解,这是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在全班同学读书中征得大家的帮助,互相解决,如前面提的“在法庭上,李大钊为什么还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有学生解答为“李大钊即使受尽酷刑折磨,仍保持对革命事业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互解中,学生理解尙不到位,需老师适时点拔、归纳,给予理论升华。读中自悟,这是学生把读书领悟到的地方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促使其他同学进一步思考学习。如从描写父亲“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些表示神态的词语中体会到李大钊从容镇定,无所畏惧的精神,让学生从句子中获得作者表达的真实思想,即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对重点部分的学习,采用学生自读——读中提问——读中互解——读中自悟的学习方法。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就慢慢形成。二、自由表达,大胆质疑表达,是指学生自读后对领悟过程和结果的诉说;质疑,是指学1生自读后提出自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表达和质疑,不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是教师了解学情、接受反馈、调整授课内容、程度和方式的重要依据。表达、质疑的高潮,应该形成学生广泛的思考、发言,甚至形成讨论与争辩,能够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多向交流;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会更绚丽,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往往是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例如学生学习了《狼和小羊》之后,知道了最后的结局是狼扑了过去把小羊吃了。那么有没有可能节外生枝呢?有没有可能小羊绝处逢生呢?有!孩子们想象出了很多不同的结果。有的说,小羊可以和狼周旋,狼跳过河去!有的说小羊可以布下骗局,假装吃了有污染的河水中毒了,使狼不敢吃自己……实际证明,学生不是不会主动思考,主动求异,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三、巧设训练,终合提高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而积累和运用是通过训练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材的语言因素,努力实现具有终合性的课堂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了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