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他人》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关爱他人》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内容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阐述了关爱的含义及表现,以及关爱他人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涉及关爱他人的方法和策略。本框题对应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内容标准是: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通过前几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懂得了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则,树立了责任意识,从而为本框题《关爱他人》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本框题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框题《服务社会》作铺垫。所以本框题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关爱他人等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基本认同关爱他人的正向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关爱他人。但是,有的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把得到他人的关爱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自己陷入困境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但是,当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却以“这不关我的事”为借口一走了之。在社会实践中,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关爱他人,但是仍有少数学生的表现令人担忧。有的学生虽然表示要积极主动关爱他人,但在实践中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行动力;有的学生以自我保护为由拒绝向身处困境的人提供帮助……因此,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感悟关爱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通过逐步阐明关爱他人应有的情怀、应把握的尺度、应讲求的策略方法,能使学生掌握关爱他人的艺术,并将关爱他人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二、教学目标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了解关爱对他人、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关爱他人的意义,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短片、图片进行探究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关爱在生活中的表现、作用;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分析和探究,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落实关爱父母、老师和祖国的具体行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关爱他人的意识;懂得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关爱要尽己所能。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关爱他人的含义、表现及重要作用。难点: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互动探究法。四、教学准备提前要求学生寻找自己或身边发生的关爱别人或被他人关爱的实例;搜集图文音像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教师播放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告《一种习惯》:一次等候:电梯内的乘客看到双手抱着物品赶乘的陌生人打开即将关闭的电梯门。一次停留:大雨中刚启动的公交车司机停车为抱着孩子匆忙赶到的乘客打开车门。一次移动:移开停放在盲道上的自行车,确保一盲人顺利通过。一次换位:拥挤的公交车上,坐着的乘客主动为上车的孕妇让座。一次体谅:好不容易碰到一辆出租车,却让给有急用的陌生人。设问:这是一种怎样的习惯?设计意图:利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感悟关爱他人就在我们身边,简洁、明快地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1.发现关爱。【爱的分享】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经历)的关爱他人的事例;老师也将自己发现的关爱他人的事例与学生分享。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尝试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关爱,感受关爱就在我们身边。【图片赏析】教师播放生活中一组关爱他人的图片。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关爱离我们并不遥远,关爱无时无处不在。2.感悟关爱。【好邻居】教师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陇海大院爱心集体宣传短片。1976年,25岁的高新海下乡当知青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从此卧床不起。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