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一精读Day1Card1人际沟通入门(一)Card2人际沟通入门(二)Card3人际沟通入门(三)Card4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一)Card5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二)Card6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三)Day2Card7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一)Card8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二)Card9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三)Card10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四)Card11情绪:适时适地传达感觉(一)Card12情绪:适时适地传达感觉(二)Day3Card13语言:既是障碍又是桥梁(一)Card14语言:既是障碍又是桥梁(二)Card15非口语沟通:超越字词之外的信息Card16倾听:不只是听见(一)Card17倾听:不只是听见(二)Card18倾听:不只是听见(三)Card19发展关系动力(一Card20发展关系动力(二Card21发展关系动力(三Card22发展关系动力(四Card23表达亲密感(-一)Card24表达亲密感(二)Card25表达亲密感(三)Card26增进沟通气氛(一)Card27增进沟通气氛(二Card28增进沟通气氛(三DayCard29处理人际冲突(一)Card30处理人际冲突(二)人际沟通入门(一)沟通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书开篇就讲了几个小故事来体现沟通的重要性。比如,在西点军校,有一种惩罚方式叫做沉默处分,受惩罚的学生不能和学校里的任何其他人有任何语言交流,这被学生们认为是最残酷的惩罚。再比如,德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曾经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禁止保姆和护士与一批婴儿说话,因为他想知道婴儿会天然地先说出哪一种语言,从而间接证明:古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哪一种才是上帝的语言。而结果是,所有的婴儿都没能活下来。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人生来就需要沟通,沟通就如同水和空气一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备元素。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沟通呢?首先,沟通可以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而不只是心理层面的。还记得中学老师经常说的那句话,“你不说话会死啊!”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会的。医学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了缺乏亲密的沟通会导致健康受到威胁。比如贫乏的人际关系会危害冠状动脉健康等等。除了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沟通显然还可以满足我们的认同需求和社交需求。除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外,沟通也是帮助我们达到“工具性目标”的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让他人依照我们想要的去表现”。沟通模式并非是一方对另一方传递信息的单向模式,它其实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双方都是“沟通者”,几乎同时都在传送和接受信息。因为沟通并非仅仅指说话这件事情,人们表现出的非口语的线索也传递了信息,比如表情、手势、姿势、声调等。当你在对一个人传输你的大道理时,他可能一直低头在看着手机,同一个时刻,你也接受到了他传输给你的信息:我对你说的不感兴趣。人际沟通入门(二)在这种双向的交流沟通观之下,我们要研究一下沟通的定义。学术界对于沟通有多种定义方法,本书比较常用的是以“品质”来划分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两人交流有时出现非人性的本质,有时又具有人性本质。品质性的定义主张,沟通只有在一方将另一方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且无视沟通发生的场合和人数时才叫做人际沟通。而人际沟通的反面便成了非个人化的沟通。比如你和银行柜员之间关于业务目的的沟通,就和跟机器对话差别不大,这就属于非个人化的沟通。而如果银行柜员刚好是你的女朋友,你们晚上一起吃饭谈论你们各自的爱好时,就是人际沟通。拥有个人化和非个人化的沟通关系都是必要的,大多数的沟通关系也都同时具有这两个部分。无论是个人化还是非个人化,内容驱动还是关系驱动,都遵循着书中提到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基本原则:•信息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的;•人绝对不可能不沟通,沟通行为本身也无法被取代、无法被复制。同时,我们在沟通时还要注意几点容易陷入的错误:•很多时候意思不在字眼里,“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义是被人主动构建出来的;•沟通不见得越多越好,沟通过头也会造成问题;•影响沟通的因素有很多,并不只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沟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后,沟通并非天生的特质,是可以后天训练的。人际沟通入门(三)既然能够后天训练,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沟通高手呢?沟通能力代表着一个人通过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