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意义》有感3000字_读后感一模板读《教育的意义》有感3000字徐雅飒2017年的暑假,应该是我从教以来过得最繁忙,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假期。放假伊始,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万名党员进党校”的党员培训活动;紧接着,又参加厦门大学——首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为期7天的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我开始了从教13年来从未有过的对自己的职业基本蕴涵、对每天要面对的课程和学生、对日常进行的所有工作的反思。有一些涉及教学最基本、最原始的问题不断浮上我的脑海一一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厦大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在讲课时说,现代高校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都进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他们麻木到了神经末梢,无论是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看似按部就班,实际上早就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程序化运作。反观自己,从迈上讲台的那一天,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至今,我都没有深入思索过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学的特征、使命是什么?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传的是什么道?授的是什么业?解的又是哪些惑?这应该也是我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吧。在学校推荐的暑期读书书目中,我看到了戴维•卡尔的这本《教育的意义》,我的问题和它的内容正好契合,于是买来一读。戴维•卡尔是英国爱丁堡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哲学教授,他所著《教育的意义》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对当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的基本和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第二部分学习、知识及课程,第三部分学校教育、社会及文化。每一部分有五章。全书采用“非分析”或“后分析”的哲学方法对教育哲学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并力求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当前时代语境下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作者的观点。由于作者在全书都采用了极具有哲学、逻辑感的语言来组织、展开他的论证,二十天的阅读,我只看完了第一部分,不过即便是这样,也给我带来了极强的思想震撼和极大的观念转变,正如译者徐悟在序中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即便我们只阅读过《李尔王》一次,也比千次一杆进洞更有益。”在第一部分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中,戴维•卡尔的论述为我解答了前面几个问题。首先,究竟什么是教育?戴维•卡尔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授价值、传承文明、形成个人的人格构成和提升人格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种反功利、工具主义的教育概念解析,它让教育回归了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无独有偶,新东方董仲蠡在他的演讲中也对教育做出了几乎相同的解释,“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对我们当下无比功利和具有工具价值的教育概念观应该是一次强有力的抨击。在外部工具和信息无比便利的今天,努力地去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外语不好,有翻译软件;数学不好,有电脑计算,甚至法律条文背不完,我们可以开发电脑法官和网络判案;而我们作为教师,在教育这个崇高的事业光环下,到底还能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在考虑学生们未来的就业,上岗和职业竞争力与职业熟练程度,社会共同体像一部巨大的机器,而我们只是其中一个生产零件的部门,而这些零件的未来和他们的自我感知,没有人关心。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戴维•卡尔也在书中对宏观教育和学校教育做了区分,他认为如果从时间过程来看,那么学校教育的概念比教育的概念要小,因为学校教育只是人类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如果从教育内容来看,学校教育的内涵可能就要大于教育了,因为教育传授给人们具有内在价值的感知力、提升力和知识,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学校还是需要关注学生将来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关注学生成为社会上负责的,有生产能力和经济上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技能。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教育理念中有一定的功利性、工具性观念也不为过,但一定要寻求其中的平衡点,不能舍本求末,抛弃教育的本质核心。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在我们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上,除了因为未来学生就业的需要而设置相应岗位技能的课程外,我们还要考虑去开设一些能满足学生作为“人”要在教育中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