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南稻北粟的格局2、典型代表: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二.中华文明的起源1、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2、中华文明起源和核心地区: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记载中的夏——《礼记·礼运》描述的夏1、夏之前是“大同之世”夏之后“小康之世”,得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阶级社会的起点2、“大人世及以为礼”,得出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文献中还记载的内容来看:夏朝已经初具国家的基本特征:设官分职,有军队、监狱、刑法。二.考古中的夏:1、二里头文化: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2、二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是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⑴、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⑵、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2、结合上文中的“二重证据法”进一步理解。3、方国联盟: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地区);“四土”和“四方”(是四周的方国和部落),商与方国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这就是商朝的国家体制。4、青铜时代与甲骨文⑴青铜器商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著名的是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⑵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制1、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⑵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⒊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三、礼乐制度1、制定: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制礼作乐”,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2、目的:将礼推广至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一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3、作用:把礼的中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一.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周朝。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二.社会大变革(表现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⑴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⑵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⑶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⑷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2、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3、政治上:(1)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2)各诸侯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成功典型:商鞅变法。4、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三、百家争鸣⒈背景: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使思想文化发生剧变;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