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注重文言兼顾,突出古诗文的文化味现在新课程改革是轰轰烈烈,但是大家对文言文似乎不太关心,可以说,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比现代文教学改革远远落后,涉足文言文教改名师专家不多,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中,讲的往往都是现代文,去年省优质课评比,十四个老师中只有一个上文言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既然教材编排了文言文,我们只好去教,暂且不说。其余两个应该是我们老师需要关注的。首先我们还是先来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大致说来,有这么几种:教学内容,有言无文;教学方法,串讲加分析。这种教法,串讲字意,操练词句,老师讲得浑身乏力,学生拼命作笔记,课后用心复习,考试准能第一。教学内容,有文无言;教学方法,偏重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特点,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么文言文到底要教什么?金老师给的这个专题的题目,就是要提倡言文兼顾,突出古诗文的文化味。文言文教学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顾。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这是应付考试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的基础。文,不应该把文言文等同于现代文,而应该突出文言文的本身特点。文言文的特点很多,其中蕴涵的文化是文言文的精华所在。所以这个专题我们专门突出文言文的文化味,其实是一种方向,是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应该说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我觉得在文言文中,文化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字词中的文化信息。二、意象中的文化传统。三、景物中的文化心态。强调文言文的文化味,就是强调文言文教学要传承中华文化。因为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更是难得的精神食粮,能够陶冶他们的心灵与思想。通过接触经典名著,与古人对话,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精神,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性情中人。此外,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古汉语。阅读、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把那些有生命力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并加以运用。有关文言课文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教学,比如动静结合(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虚实相衬等写法技巧,前呼后应等篇章结构,以及一些修辞手法;还有就是文言文所特有的,现代文中少见的,比如互文,骈文等等,可以适当提及。目标虽然明确了,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理想,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次备课过程中,我主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文言文的字词该如何去教?除了串讲法还有,老师讲学生记,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在字词教学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有没有错误?2、如何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乐意和文言文亲密接触?3、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文化味,如何让教学的过程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味,整个课堂都弥漫着文化气息呢?4、学生积累的目的是什么?5、文言文教学的活动如何设计?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中,特意强调知识运用、课堂活动、思考理解、文化感染。特别是课堂的活动,有意旗帜鲜明的进行到底。一、字词中的文化信息我认为不能把汉字简单的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苍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通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堆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悟大化,明心见性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兮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堆堆僵尸,而是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所以我想,我们在给学生解说字词的时候,除了讲解字词的意思,还应该注意字词背后的文化信息。比如解释“贸”,除了说贸是买卖的意思外,可以补充蕴含在贸字后面的古人的看法。卯为时间,贝为金钱,其实这个字蕴含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