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地面形态的变化》教案7篇卵石的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3.形成喜爱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2.老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教学过程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1、出示卵石实物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大自然这位奇妙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二、猎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三、讨论卵石的形成过程1、了解风化作用(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A、山体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B、山体裂缝: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树根胀裂: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裂的原因。(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师: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实验验证(4)汇报沟通(5)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1)问: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2)学生猜想师: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4)分组实验。实验注意: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5)汇报沟通: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3、形成结论(1)师:根据以上讨论,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2)分组讨论(3)沟通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四、拓展延伸1、问: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4、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溶洞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沟通,不断体验成功的欢乐。4、通过讨论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漂亮与奇妙,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2.老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1、老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2、深化认真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二、讨论溶洞的形成原因。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