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必要地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运算,处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在本模块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必修一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本数学教材,高中开始阶段,学生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等价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三、设计思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结合高一数学组承担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能力目标:1.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2.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等价转化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研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六、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引例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取5次,还有多长?(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分析:(1)为同学们熟悉的指数函数的模型,易得(2)可设取x次,则有(i*i12丿32(1\-=0.12512丿抽象出:(-\2丿二°125=X=?2、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发表的《未来20年我国发展的前景分析》,2002年我国GPD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7.3%,那么经过多少年GPD是2002年的2倍?分析:设经过X年,则有(1+7.3%)x=2抽象出:(1+7.3%)x=2用=?【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这两个例子都出现指数是未知数X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x,激发其对对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生活及科研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引入对数是必要的。】创新探究,进入新课、对数的概念ab一般地,如果a(a〉O且aMl)的b次幕等于N,就是=N那么数b叫做a为底N的对logN=b数,记作a,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注意:①底数的限制:a〉0且aMl【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同时注意对数的书写,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误。】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板书)必创0logdN=b幕底数一a—对数底数指数一b—对数幕一N—真数思考:①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