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的外交》说课稿王村中学田焕萍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的外交》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也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重点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可概括为两点:一点是50年代的外交成就,一点是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16课《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二、学情分析(1)通过七年级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及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古代中国的外交及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通过对比学习更有利于掌握新知和复习旧知,得出正确的结论。(2)由于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上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获取历史资料方式单一,所以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在不2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求同存异”方针、中美建交教学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依据: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在学习中存在一定难度。四、教学方法基于对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33、通过使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突破重难点。学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主线整合知识,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学会解决问题。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首先展示旧时代中国外交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对比图,并设疑:你能用一两个词概括新中国以前的外交政策吗?(生答),新旧中国外交对比,得出什么认识?这样提出问题,导入新中国的外交。(如此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知,进入课堂。)(一)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目内容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提问:新中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进而再引出问题:苏联和美国是如何对待新中国的?2、针对这一问题,我展示一张《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形势图》,指导学生分析建国初的外交形势,抛出问题:面对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和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应该怎么做?(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并积极思考)3、提问:在中国积极主动下,新中国建立初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新中国建立初期,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资料,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成就的取得跟独立4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材料能力)(二)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目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内容、有没有被其它国家接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部分课本中提供的讲解较充分,所以我直接让学生从课本中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突破重点问题,并且映象深刻。还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重要信息的能力)(三)学习“出席万隆会议”一目学习万隆会议时,我同样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