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叶瑞敏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32页例6)学情分析: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6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二)过程与方法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小组交流复习情况,小组批改1、2题。2、集体检查,课件出示答案追问:如何求积的近似数?课件示:求积的近似数:计算出积,保留几位小数,就要看保留位数的(下一位)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商的近似数。(二)创设情境,共同探究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1)出示例6题目信息。(课件演示。)(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指名汇报列式计算,并板书。探究:19.4÷12先试除发现商出现怎样的情况?师:如果是钱一般情况下只计到(元、角、分)也就是小数部分只有()位小数,你们是怎样解决的?那么19.4÷12=()19.4÷12≈()(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可以精确到什么单位,也就是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精确到什么单位,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5)创编教材:如果这筒羽毛球是19.86元,每个大约多少钱?19.86÷12=1.655(元)追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时,即使能除尽,有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如价钱、人数……(6)小组批改预习纸的3、4题。全班展示,订正。(7)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指名板演,全班订正。(8)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三)巩固应用,内化方法1.基本练习: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选一组练习,评讲。2.提高练习(1)解决问题:完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2)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①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②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③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2、、4、5题。板书设计:商的近似数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学反思: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旧知和学生经常经历的购物情境入手,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进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我在教学《商的近似数》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有意识地整合旧知,找到本课的生长点,迁移旧知,教学新知。首先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求小数的近似数和积的近似数,让学生感知求近似数要用到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计算出积,保留几位小数,就要看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唤起学生的记忆。再出示例6:爸爸给王鹏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多少钱?并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