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成功激发兴趣,甚至一次成功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起关键作用。教师要运用这些成果,研究成功教育的机制、创设成功学习的情境,为差生创造学习机会,使他们真正的乐学、爱学、自信、成功。1.设问置疑,创设求知情境打开成功通道。设置一个新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把学生带进探索者的行列。例如,在讲“环节动物”时,先让学生复习线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出示蚯蚓的挂图、标本。然后提问,蚯蚓的身体也是线形,是否也属于线形动物呢?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他们很快就发现蚯蚓与蛔虫的明显不同之处,蚯蚓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教师就能很自然的提出环节动物的概念。依次为契机,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思维,提出“环节动物和线形动物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样,通过新奇的问题触及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了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诽之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问题触到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最近发展区,认识冲突必然引起“共振”,强烈的求知欲,为成功打开了通道。2.分层递进,创设目标情境感受成功的喜悦。认知成功喜悦,就是当个体达到预定目标时,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以帮助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争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这就是以大多数学生努力一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挫折降到最低程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地参加大量的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在下一个目标层次中,快速反馈,在积累成功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时,可提问学生:“同学们谁是双眼皮、谁是单眼皮?耳朵有没有耳垂?大拇指能否向后背侧弯曲?这些性状与父亲、母亲是否相同?”等等。“有谁能解释这些现象?”学生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学生由此产生的惊异、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节奏张驰有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良性循环中得以体现。较高的要求,复杂的问题,留待学生处于成功喜悦的亢奋心理状态时再现,这就能激励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力量时,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使自己心理上能得到更大满足的成功。3.通过实验、开展课外活动,创设实践情境。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试验,并力求学生试验成功。课外活动能广泛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努力创造条件拓宽教学渠道,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如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创设这样的情境,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广泛地了解别人的意见和思想,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可以选择一些使用生物技术的项目作为活动的内容,如杂交水稻技术、食用菌的培养、花卉栽培、经济动物的饲养等。这样,使学生明白一些适用技术的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发明创造能力,防止学习停留在书本上和在黑板上种庄稼的现象。实践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4.心理换位,创设思维情境,实现成功教学。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本质上是教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摸索思维行径,掌握思维技巧、排除思维干扰的动态过程。教材一般给出教学完美结论、有时省略了教学概念形成定理发现及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要发挥教本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揭开生物学“完美的面纱”面对教学内容教学难点,互换心理位置,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在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上,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有这个结论,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从学生思维结构与教材思维结构的差距中去设计教学。创设思维情境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暴露思维过程,讲解问题时要展现思维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