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同事合作能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领域的第二项要求中提出“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在这里概括为“同事合作能力”。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每个学生的发展是若干个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教师们在同一个目标下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教学、管理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并不断修正、努力缩小这种差距,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们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信息,更容易消除自身的职业压力,形成目标一致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要点解读】一、同事合作能力的内涵“同事合作能力”是指每一个不同的教师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的“同事合作”是教师们为了追求专业发展和改善学校教育实践,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的一种“批判性”互动关系。这里的“批判性”是指教师在平时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指出对方的优点与长处,而且也应当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的缺陷,以便给对方提出客观、全面的反馈信息,帮助对方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提升专业水平。正如美国合作学习倡导者大卫•W•约翰逊所说:“教师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学校必须是合作的地方。换而言之,学校组织结构必须从一个教师单独工作的、充满竞争性的或个人主义的大规模生产型的结构转变成一个以教师团体工作为特点的、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二、同事合作的主要途径1.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兄弟学校和老师的教改经验,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重点、热点问题等。2.备课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分析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要求和思考题基本统一的前提下,根据个人教学的风格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编写好教案,上好课。3.开展说课活动。通过同一教材、教师之间的互相说课活动,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确立最佳教学方法,设计最佳的课堂提问,寻找最佳的答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4.互相听课、评课。参加听课活动,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情况,并对执教者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5.各个层面、不同年龄的教师为了共同愿景而自愿结合,形成合作团体,由名师、优秀教师领衔,带领教师共同学习、交流、观摩、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6.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网络平台,开设教师博客、电子邮件、网络虚拟教师合作团体等达到资源共享、交流和研讨。三、同事合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尊重原则尊重他人、平等交往是建立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客观评价他人,既要尊重自己感情较好、观点相近的同事,也要尊重与自己平时联系较少、观点不同的同事。要克服自傲和嫉妒的心态,教师之间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应该彼此尊重、平等对待,而不是居高临下或者训斥其中某一方。2.互利原则互利原则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双方应该互助互利,使双方都得到合理的利益和一定的精神满足,交往双方能够共同促进、共同发展。3.相容原则相容是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的,在人际交往中要大度、有气量、能克己容人,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师之间如果都能做到大度和忍让,人际关系就能得到发展。相容显示了一个人的内涵和自信,显示了一个人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的美德,会相容的人即使自己有理,必要时也会礼让别人、给他人机会。但是,讲相容,不是不讲原则,盲目服从、一味迁就、随波逐流、息事宁人都是不可取的。4.合作原则教师在工作中,要与各方面的人员协调好关系,进行合作,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如在教学工作中,与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编制课后习题等;在教育工作中,与任教同一班级的其他学科教师,互相交流学生情况,以制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不会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他会乐于与人合作,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