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郑和下西洋戚继光知识梳理:要求:自读知识梳理,能说出本课的知识点,时间2分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下西洋出发地:刘家港最远处:非洲东海岸和红河沿岸。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原因:倭寇骚扰东南沿海。经过:戚家军九战九捷。意义:平息倭患。评价:戚继光被誉为民族英雄。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时间:1553年手段:贿赂的手段自主学习一任务一阅读课本93到96页,圈出下列问题答案,做好问题批注,并尝试记忆,4分钟后提问。1、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2、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共几次?从哪里出发?最远到哪里?郑和下西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时间:1405——1433次数:七下西洋出发地:刘家港最远处:非洲东海岸和红河沿岸。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西洋: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3、对郑和的评价: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1、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人,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洪武时入宫充太监,初在燕王藩邸任职,2、后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宫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太监”,也称“三宝太监”。3、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途径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印度洋及沿岸一带。文莱文莱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观察《郑和下西洋》图:指出①出发地②最远到达的地方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自主学习一任务二阅读课本96到97页,圈出下列问题答案,做好问题批注,并尝试记忆,4分钟后提问。(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2)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了解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2、戚继光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坏。A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B台州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C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4)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葡萄牙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和手段?1、16世纪2、1553年3、欺骗贿赂戚继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以诗名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人。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家军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1、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知识点记忆记忆课件上知识点,时间8分钟提示:1、集中注意力。2、全体起立,背会坐下。1、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2、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世纪。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往来。3、,日本的武士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清除,他也被称为。4、从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年,殖民者以租借的名义,攫取了我国的居住权。知识点记忆明成祖1405刘家港七红海非洲东海岸半个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