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在哪里》教学设计虎林市实验小学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的观察、课上多种呈现方式的交流,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等的变化,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培养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通过留住秋天的活动,激发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准备不同地区秋天美景的图片,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活动一秋天在哪里(一)介绍身边的秋天教室里的桌椅分四组摆放,桌上分别放着写有“农作物”“花草树木”“天气”“小动物”的标志牌,全班学生按课前分的小组坐好。教师明确活动要求: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全班介绍你们所观察到的秋天景物的变化,当一组同学介绍时,其他组要注意倾听,可以给以补充。农作物组:1.本组学生结合实物介绍自己观察的玉米、毛豆角、尖辣椒、稻子等农作物在秋天的变化。2.请其他组的同学补充。3.教师补充:介绍自己家种的青萝卜,教师分别介绍这三个青萝卜是什么时候拔的。4.让学生概括秋天的农作物有什么变化?天气组:本组学生介绍秋天的天气变化,有的学生结合自己记录的前些天的气温来介绍。花草树木组:1.本组学生介绍自己观察的身边的花草树木。如:喇叭花、葡萄、小草等。介绍时,有的结合实物介绍,有的结合自己画的画来介绍,教师适时引导。2.教师放录像。3.请其他组的同学补充介绍。4.学生概括秋天树木有什么变化?花草有什么变化?(二)欣赏其他地区的秋景1.师:刚才大家介绍的是我们身边的秋天,你们想不想了解其他地区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2.教师放课件,其他地区秋天美景的图片,学生欣赏其他地区的秋景。(三)让学生说说秋天到底在哪里呢?(四)师:秋天,无处不在,秋天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能处处看到秋天。你们有什么话想对秋天说?活动二留住秋天1.师:上星期我已经向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用哪些方法可以留住秋天?2.学生介绍留住秋天的方法。3.学生利用带来的材料进行留住秋天的美工活动。4.展示作品。5.布置课后延伸活动:没完成作品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继续制作,争取在班级“金秋十月收获节”时展出自己的作品。《秋天在哪里》课后反思虎林市实验小学方玲这节课我们紧紧围绕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三个特点来设计所有活动。我从二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精心设计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活动。第一个活动:秋天在哪里;第二个活动:留住秋天。在这一课的活动中,我们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本校地处农村,校园周围有大片田地,地里有农作物、蔬菜,其间也有野草野花,很多学生家中就种着各种果树,有的学生家中有菜园。根据本校的地域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结合,分别从花草树木、农作物、动物、天气这四个方面去寻找秋天。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亲自去观察、去记录,这个寻找秋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发现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品德与生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正是由于在课前开展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活动,才使得课上各组的汇报、同学之间的互相补充这一系列交流互动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秋天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不只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是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用了10多天的时间,学生们都在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秋天景物的变化,当然,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是有一定指导的,并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观察。课后,让学生继续制作留住秋天的美工,准备在学校收获节中参展。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与学校活动、与家庭生活、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是开放性的体现。因此,利用这节课,让学生讲了很多留住秋天的办法,制作了很多留住秋天的美工。有的学生课上用橡皮泥捏了很多蔬菜、水果,与美术课进行了整合。本班很多同学的作品后来在学校收获节上获奖。总之,我们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要努力体现生活性、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