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至理名言。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如果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连个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对于小学初始阶段而言,如果不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初始的学习兴趣,甚至连原有的兴趣都丧失了的话,音乐老师难辞其咎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之初就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是引领孩子进入音乐殿堂的良好开端。[关键词]兴趣互动激励热爱发挥二OO五年的第一学期我迎来了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天使,对这些小天使我既喜欢又有些顾虑,当看惯一群群高年级的大学生后再来和这些纯真的孩子相处时,少了些枯燥多了些孩提时的童心,心情也为之好许多。但是都说一年级新生最难教,什么也不懂,而难中之最是常规的建立,其不亚于达一场持久战。替学生想想,这个转变和适应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显著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别足以让六七岁的孩子感到适应之难,如果教师再人为地制造一些条条框框,以建立常规的名字往学生身上套,结果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如果当我们费尽心机终于建立了所谓的教学常规时,学生却丧失了初入校门时的兴奋与激动,对老师的敬畏代替了亲近,举止中规矩代替了调皮,这是不是得不偿失呢?而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在音乐教学中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如果失去兴趣,音乐教育将毫无意义。可能许多人都认为,音乐课唱唱跳跳,学生当然喜欢,其实不然。我觉得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爱上音乐课有几点理由:一、打开学生情感之门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也是不易更改的。如果老师着装得体、大方,精神饱满,面带着亲切的微笑,不亢不卑,学生会对这样的老师充满新奇,充满敬畏,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对老师充满着期待,而如果老师能唱上拿手的歌曲,或弹奏一曲美妙娴熟的乐曲,用优美的歌声与乐曲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想和老师一起唱歌或一起演奏的欲望,那么他们肯定喜欢上教师的课。在此阶段的学生,十分留恋幼儿园老师的温柔可人,而小学教师由于担负着更多的教学责任,容易给学生造成过于严肃、难以亲近的错觉,情绪上产生失落感。这时,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瞬间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有一次音乐课上听辨音的长短,刚听完公鸡叫和小鸡叫,一个男孩就举手告状了:“柴淼(邻座女孩)说吴老师是公鸡,小朋友是小鸡。”教学思路突然被打断,但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全班学生齐刷刷地看着我,等待着我的反应。我马上动情地说:“如果真能拥有你们这么一群可爱的小鸡,我愿意是公鸡,天天带你们捉虫,做游戏。”刹时间课堂上一片寂静,都眼睛亮亮地看着我,一种温馨感悄然而生。我趁机接着问:“如果吴老师是公鸡,你们愿意做小鸡吗?”“愿意”学生发自内心地回答,于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模仿公鸡和小鸡的叫声。那节课,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因为老师爱的表白,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爱是互动的,如今,每当我走过一年级学生旁边的时候他们就会靠近我,拥抱我,这不仅仅因为我是教音乐的老师,更因为我是一个可亲近的、爱他们的老师。二、创设丰富环境,为学生营造自由空间音乐课堂需要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这一部分取决于学习的主题——学生自己,一部分也与外界因素有很大关系。音乐老师一进课堂,呈现给学生一脸的微笑,一腔的热情,这种朝气与生动会不自觉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为他们提供“自由空间”,给儿童提供帮助和支持。只有给学生一个愉悦的氛围,他们才能尽可能多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教师民主的态度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成为促使学生能力培养的良田。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使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