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里的钉子生锈了无生命的物质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平淡无奇,实际上,它与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一样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的奇怪现象。一次意外的实验结果不仅让我和学生们对物质世界的复杂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们经历了一次从意外到迷惑再到思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并开始重视这种思维定势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一、实验中意外的结果四年级上学期,我和我的学生们成功地完成了《生锈和防锈》一课的实验。实验的结果不出所料:浸泡在水和醋中的铁钉生锈了;而放置在密闭的空瓶内以及浸泡在食用油中的钉子没有生锈。由此,我们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铁钉在有酸和空气、或有水和空气存在的情况下都极容易生锈,而在隔绝水、酸、空气的情况下则肯定不会生锈。同学们很容易地接受了这个结论,并对此深信不疑;有些同学回家后还把油抹在菜刀、铁锅上作了防锈实验。随后的观察持续了近一个月。一个月后,观察的结果是:已经生锈的锈得更厉害了;没有生锈的则依旧光亮如新。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结论。然而,两个月后的一节自然课上,我正准备开始上新课,罗刚健同学迫不急待地举起小手对我说:“老师,我认为您说的油里面的铁钉不会生锈是错误的。您瞧,我浸泡在油里面的铁钉就生锈了。”说着,他扬起了手里的实验瓶,疑惑地望着我。(那是两月前他们小组的实验瓶,他是小组长,没想到他竟将实验瓶保存得这样完好。)我感到十分意外,连忙走过去仔细一看,只见那根泡在油中的铁钉表面果然覆盖着厚厚一层黄褐色的“铁锈”,我不禁惊呼道:“真的耶!”。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坐在一起的同学立即开始讨论,几个特别好奇的同学甚至马上围了过来。一个大大的问号不仅在同学们心中,同时也在我心中升起——油里的钉子怎么会生锈呢?二、同学们的看法面对如此意外的实验结果,不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感到十分惊奇。同学们望着我,眼睛里充满着疑惑,他们希望从我这儿得到解答。我一时也无法解释,于是去实验室拿来了我的实验瓶,没想到我的那瓶油里的铁钉也生锈了。我让大家安静下来,轮流观察两个实验瓶,然后让他们对此发表各自的看法。课堂上同学们纷纷猜想开来……罗刚健同学首先说道:“这油里面肯定有问题,可能是水货油,掺了水的。”匡益超同学不服气,连忙说道:“油里面不可能掺水,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不相信我可以做个实验给你看!”“我同意匡益超同学的看法,因为我们平时喝汤时,油总是浮在水上面,而且即使把油和水混合在一起,也可以看得出有没有油”,另一名不服气的同学这样说。罗刚健小组的刘琰同学一向很腼腆,没想到她竟也大声说道:“做这个实验的油是我妈妈从超市买回来的,妈妈告诉我说,油里面如果有水,油受热会溅出来的,所以每次他煎鱼的时候总让我不要到厨房里去。”其他的同学也纷纷发表看法。“没盖好瓶盖子,空气跑进去了,空气中有水蒸气,铁遇到水就会生锈。”“油里面有少量的空气,空气里的氧气与铁钉发生了反应而使其生锈。”“钉子本身快要生锈了但我们又看不出来,这时放在油里它可能会继续生锈。”“可能有细菌等微生物在瓶子里。”“瓶子里面不干净,油放的时间长了,就会变质,变质了的油与铁钉发生了反应生成了锈。”……三、实验方案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面对他们的唇枪舌战,当时我激动不已,心理暗暗为他们叫好,我记得市教研员甘老师曾说过,如果课堂上能够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那么这堂课你就成功了一半。我没有急着否认任何一位同学的想法,而是顺势问道:“那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接着,我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猜想分组设计实验。经过大家的讨论和精心的设计,大致形成了三种实验方案。第一种:将实验瓶中装一半油一半水,然后放入钉子,再盖紧瓶塞。第二种:将实验瓶中装满油,然后放入钉子,再盖紧瓶塞。第三种:先将实验瓶﹑瓶塞高温消毒,然后依次放入钉子和油,再密封。前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考察存在水和基本不存在水和空气的情况下,钉子是否会生锈;第三种方法的目的在于考察油不变质的情况下,钉子是否会生锈。我肯定了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特别表扬了他们善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