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少教多学让小学古诗文教学走出困境安徽省巢湖市城北小学刁秀兰[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谈起当前古诗文教学的尴尬现状,指出现行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单调,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少教多学”就是带领师生共同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少教多学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益处。可见,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诗文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针对学生语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职位地方”时指出“工具性与人类社会文化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汉文化的丰盛博大,接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收集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经由过程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但目前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却很是令人担忧:1.教学模式呆板单调。以解诗为主,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2.不注重诵读吟唱来品味诗意诗情诗韵。3.缺少了课程资源和课外的延伸。大部分学生只会背诵语文书上的古诗、古诗积累的量不够。4.学生觉得古诗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种境界其实质就是要学生多学,学会自主地、主动地学。“少教多学”就是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让出时间,教师少讲、精讲,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津津有味地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1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学会知识。通过这个过程学会阅读教科书、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从而实现学生的多学。在课堂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简单来说,“少教”就是把古诗文最重要的核心教给学生,把学习的有效方法教给学生。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即研究如何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多学”就是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二,即研究如何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少教多学对于指导小学古诗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兴趣起来了,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苦事。他会以此为乐,勤于钻研,学习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此毫无兴趣,他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那老师讲的再多再好也无异于对牛弹琴。问题是,对弹琴错的是牛吗?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有了自觉.他才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二: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去合作探究,去钻研学习。不要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或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