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二.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三.辛亥革命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所谓“近代化”是指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索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背景时间领导阶级根本目的主张口号内容性质地位评价/作用地主阶级(中央:奕地方:曾、李、左、张)维护清朝统治自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口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前期:自强;后期:求富。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P30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师夷长技二、戊戌变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早期的维新活动:背景时间领导阶级主张内容性质影响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1898年6月—9月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二、戊戌变法成立时间:成立地点:创建者:性质:革命纲领:机关刊物内容:地位: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辛亥革命革命党的创建:《民报》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三民主义背景时间领导阶级高潮结果性质影响教训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三.辛亥革命背景兴起领导阶级代表人物口号主要阵地内容性质影响P46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青年》和北京大学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前期:四提倡,四反对后期: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三.辛亥革命四.新文化运动事件背景时间领导阶级代表人物根本目的主张口号内容性质结果意义教训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1898年6-9月1911年1915年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维护清朝统治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革命政、经、文、军前期:后期: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解放运动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改良行不通失败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P30思想启蒙作用P43P4619世纪60—90年代(四个方面)民主共和、三民主义奕、曾李左张康、梁孙中山陈、李、胡、鲁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近代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艰难曲折;中国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成功。启示和反思学习的精神: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甘愿奉献,救国救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