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历史学科导学案(必修三)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材料阅读与解析】1.黄宗羲(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材料一〕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①……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②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③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注解】①此句意为:因为古代的君主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重要,因而一切作为都是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弊;而当今的君主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欲壑难填导致天下无处安宁。②此句意为:要是没有这样的君主,天下人就可以自得其应有的利益,安居乐业。唉,难道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就是这样吗?③此句意为:天下太大了,一人之能力无法治理好,而必须分给百官去治理,所以君臣关系就是共同治理天下的关系。【解读】在《原君》篇中,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在文中对“古之为人君者”与“后之为人君者”所作所为及百姓对其态度作了比较,是为了阐述这样一些观点:①人们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而对于君主来说,义务是首要的。但是后世君主以天下为自己的私产,不体恤百姓死活,任意损害百姓的利益,所以百姓才视之如仇寇比之如独夫,对于这样的君主他认为可以人人得而诛之,不必顾及什么君臣名分;②天下之所以不太平,人民之所以苦难不已,皆是君主“家天下”的结果。在《原臣》中黄宗羲指出:①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从而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②在君臣关系上,黄宗羲主张臣不是为君服务,他的职责与君一样都应该为“天下”服务。(1)黄宗羲有着非常可贵的“以民为本”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他才可能提出明确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2)他非常鲜明地把君主专制制度指为一切罪恶之根本,正是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2)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解读】明代中期以后,工商业发展较快,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统治者对此不是加以引导,而是重提“重农抑商”的思想,主张禁止。黄宗羲的这段话是在对“崇本抑末”进行新的诠释,旨在批评“世儒”不了解圣王崇本抑末的思想,但不是要谈经济问题。其中的“本”有两种理念:一种是在意识形态中与“巫”、“佛”相对的“儒教”,一是在经济领域与“末业”相对的“本业”。“故治之以本”的本指的是儒教;“治之以末”的末是指巫、佛之类。“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是推崇儒教,反对巫佛,而不是要抑制工商业。“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是说当代儒臣不了解圣王崇本抑末的真谛,认为工商是末,而妄议抑制,这是不对的。手工业者是圣王想要招徕的,商人也是圣王所需要役使的。因为手工业和商业都是本业。他最后明确地说“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