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哈尔滨市呼兰区第六中学潘红梅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在中华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经济发展千差万别、很不平衡,呈现区域特色。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形成一个经济重心,所谓的经济重心,也即与其他地区相比,人烟稠密,经济发达,是国家和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特重心。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宛如江河东流。我国历史上新的经济重心最终在长江流域结聚成,并在两宋之际取代了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地位。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区域经济的各自特色如何?南移过程如何?原因何在?有何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和思考这些问题。讲授新课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设计思路:投影幻灯片《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古今之山东释义,引出司马迁四大经济区的划分,了解四大经济区域的地理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导出探究一:列举西汉形成的四大经济区域及其主要特点表格,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形成时空观念,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环境的制约,分析各经济区域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四大经济区的分布【课件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指导学生研读。小结:师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特点,将全国分成哪四大经济区?生答: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的特点总的来说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课件展示】探究一:西汉形成的四大经济区域及其主要特点,以表格形式完成。区域特点山东传统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山西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探究二:各经济区域特点的成因(提示:从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从生产力水平包括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品种等多角度分析):1、山东、山西经济区属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菽、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经济实力强,长期居全国经济重心地位。从地理学的角度大家谈一谈为什么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