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归根结底,是看教育能否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教育也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制约。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包括四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学会承担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提出个性发展目标,明确个性化的方向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个体个性化创造条件提高个体基本素质,为个体个性化打下基础营造整体文化环境,为个体个性化提供保障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本质上是统一的(三)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能够充分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奠定幸福的基础提升人的认知水准,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给人以体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学校生活本身创设了一种体验幸福、感知幸福的良好氛围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具有个别差异性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感情,后有智感、道德感等。(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量变,当发展由量变成为质变时,便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青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阶段性。2.个体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不同的年龄阶段中,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和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和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表现为: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在速度和水平方面可能各不相同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工作应注意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掌握每一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不能任意地规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工作要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进青少年儿童有较快的发展。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各器官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身体形态结构还没有定型语言逐渐准确,词汇量增加,会运用多种形式句子求知欲较强,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心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的和不随意的特点情感易受外部情况支配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坚持性增强个性倾向逐渐明显(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的两种交往模式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等。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书面语言逐步成为其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日常经验向科学概念转化,由逐个掌握个别分散的知识向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过渡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情感开始复杂化,社会性进一步发展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小学教育阶段的任务主要任务: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做学校、班级等自己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小主人.具体地: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发挥班集体、儿童组织的作用3.少年期与初中教育总体特征: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强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任务...